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十分关心因灾致贫返贫问题,详细询问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要求保障受灾群众和贫困群众就业。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唯有众志成城,方能拔掉穷根。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持续有效的脱贫实践表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务必要进一步发挥合力,强化问题意识,找出制约百姓脱贫致富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脱贫思路和举措,既扶贫又扶智,既输血又造血,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尤其是针对疫情和洪灾之后脱贫攻坚的新情况,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可以自力更生脱贫、哪些需要依靠帮扶才能脱贫等真实“家底”摸清,突出重点、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上下联动、综合施策。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到人,合力推进。实践中,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人心齐,泰山移。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众志成城拔穷根。
日前,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五丰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千余亩水稻大面积丰收。记者潘成摄
村集体打造“稳定器”
近日,在利辛县永兴镇永兴村的扶贫产业基地里,连日晴朗的天气,让新补种的蒲公英田重新焕发了生机。永兴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马大虎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续以扶贫基地为抓手,扎扎实实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把村集体经济做成脱贫攻坚的稳定器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
永兴村曾是利辛县9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1户579人,贫困发生率14.68%。近几年,永兴村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基地带动作用,狠抓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2019年底的127万元。全村流转土地2800亩,占全村耕地的60%,带动全村及周边40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44人。
今年入夏以来,皖北下了近一个月的雨,虽然没有形成洪涝灾害,但是扶贫产业基地里种植的1000多亩薄荷和蒲公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蒲公英我们及时进行了补种,用的是去年留下的种子,成本不高,算是少收获了一茬。 ”马大虎说,薄荷田已经重新整备了,再过几天种上冬小麦,来年再继续种薄荷。
近年来,永兴村一方面拿出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给村里的贫困户进行分红。 “正是因为这几年我们不断抓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有了收入,我们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益事业,装路灯、清沟沥水、大病救助、贫困资助……”永兴村党总支书记李富国说道,去年村里仅工资就发了60万元,又拿出8.9万元分红给了村里的贫困户,“村里现在还有2户贫困户未脱贫,按照政策兜底标准今年也将稳定脱贫。 ”
吕克杰一家就是这2户未脱贫户之一。年近半百的吕克杰,妻子患有鼻咽癌,儿子和女儿一个在读高三,一个在读大学二年级,家庭曾经不堪重负。 “大病救助、光伏、教育扶贫、低保……再加上村里给的1000块钱分红,俺家一年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 ”吕克杰谈到现在的政策,给记者算了笔账,“不光是能拿到分红,孩子有考上大学的,村里还发奖学金呐! ”聊到孩子上学的事,吕克杰特别提了一句。据悉,2017年至今,永兴村已经资助了40名大一新生和研究生,累计发放资助金7.8万元。(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汝雪枫)
“产业兴”助推乡村兴
9月24日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宣城市宣州区朱桥乡九保村甲埂村民组的贫困户马立超洗漱完毕,穿上保暖背心、雨裤,就去屋后的牛蛙池给牛蛙换水、喂食。
6亩田、26个牛蛙池,牛蛙纷纷扑腾跳跃,好不热闹。 “我现在干劲足,先忙上两个小时,再回去吃早饭。 ”马立超一边给牛蛙池割草,一边说,“今年卖了3批了,已经净赚7万来元,等把最后几池牛蛙卖完,挣8万元没问题! ”
今年56岁的马立超很有精气神,而在几年前,他和妻子深受胃病困扰,特别是妻子几无劳动能力,家中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能总靠政策脱贫,我想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啊! ”马立超告诉记者,2015年顺利脱贫后,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他提供了养蛙致富的思路,在朱桥乡水产专家的指导下,他鼓足勇气开启了养蛙之旅。
牛蛙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对马立超的收入造成影响。 “市场单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我们把牛蛙列入消费扶贫的商品,给马立超畅通销路。 ”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陈伟林介绍,消费扶贫给马立超提振了信心。 “好很多啊,光今年消费扶贫就卖了1万元。 ”马立超说。
马立超是宣州区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宣州区突出产业就业促增收。在产业扶贫方面,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依托资源禀赋,精准谋划实施并完成农业产业到村、到户扶贫项目,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1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57户,开展自种自养贫困户5966户,突出优势高效农业产业特色,完成6465户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宣城市宣州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高中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加快‘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转变,加快‘激发内力’向‘乡风文明’转变,加快‘打牢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加快‘基本保障’向‘生活富裕’转变,努力以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张敬波 罗鑫)
“快板词”说出心里话
“打竹板,响震天。泗县居民乐翻天。产业多,扶贫妙,政府补贴常来到。岗位多,就业广,筛选贫困就业岗……”在泗县刘圩镇潼南村文化广场,草根艺人梁贤地打起小竹板,将一曲朗朗上口的《脱贫致富谱新篇》说得麻溜利索,赢得在场村民连声喝彩,不少人还跟着竹板的节奏打起了节拍。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贫困乡亲们有了脱贫致富门路,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更是让我们深受鼓舞。 ”梁贤地告诉记者,这几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写出了这首近千字的快板词,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扶贫好政策。
像梁贤地这样用曲艺战贫的脱贫群众,在泗县还有许多。连日来,在全县“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主题宣讲活动中,身残志坚,靠着磨制香油脱贫的王志刚,通过纳鞋底带着村民奔富路的周素芹等脱贫户,纷纷走上讲台、舞台,晒出自己的幸福生活,讲述感人的脱贫奋斗故事,让更多贫困群众感受到身边人带给自己的脱贫力量。 “讲好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脱贫故事,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贫困群众脱贫的内驱力更强劲,让乡村振兴步伐迈得更稳健。 ”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尉成辉说。
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产业扶贫的指示精神中,尹丹辉成为依靠产业扶贫政策致富的典型。“通过发展产业,俺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车子,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未来,俺信心满满,明年计划再扩种草莓7亩,力争年收入突破30万元。 ”9月22日,泗县墩集镇石梁河村脱贫户尹丹辉,作为脱贫致富农民代表,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会场的舞台上,向全省人民分享自己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后,我就下决心要带动更多乡亲和我一样摆脱贫困。”近日,尹丹辉刚买了一辆大货车,在家收购村民种植的农产品,运往“长三角”等地区的农贸市场出售。
泗县县委书记张志强介绍说,下一步,泗县将聚力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园区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重点领域,坚定不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工作,持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何雪峰 通讯员 单珊)
“虾稻米”拓宽致富路
“今天我来,主要为对接下半年的虾稻米订单。 ”近日,在和县善厚镇皂角村的扶贫座谈会上,马鞍山市公安局扶贫办主任吴家和给村里提前下了订单,“年初我们单位在村里订购的17万斤虾稻米反馈非常好。下半年,我们准备再订17万斤! ”
皂角村是和县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和村民们逐步摸索出一条以“稻虾连作”农业特色产业带动村出列、户脱贫的发展之路。目前,全村稻虾连作面积约7600亩,从事“稻虾连作”的农户达400户,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去年开始,皂角村作出大胆尝试——实现产业升级,从卖成品虾转向卖虾苗,由种普通稻米改种优质香粳米,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很好,但是同时又面临新的困难。“我们虾池的稻米生产周期长,品质口感都比一般大米要好,所以价格比普通稻米价格高出一半,很难卖出去。”贫困户刘传璋曾一度苦恼,“好在消费扶贫,解决了升级后虾稻米的销路难题。 ”
据了解,近年来,和县聚焦产业融合,积极拓宽消费扶贫途径,组织产业扶贫基地和贫困户农产品进超市,积极培育村级站点,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开拓农产品销路。去年底,皂角村扶贫工作队依托村劳务公司及种植大户对虾稻米与农户签订合同,进行统一加工、包装后销售。市、县各级帮扶单位通过消费扶贫,集中采购了17万斤优质虾稻米,采购金额达71万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7万元。“我家20亩田虾稻米收入一共1.2万元左右,一年的辛苦是值得的。”刘传璋笑着说。翻开皂角村的消费扶贫台账,今年8月份以来,该村单鸡蛋的采购量就达到了6.6万个。 “现在基本上隔两天就有企业、单位联系下单,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芝平说。
“消费扶贫”帮助的不仅是皂角村。据介绍,今年以来,和县按照“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推动电商企业与家庭农场、贫困户等达成产销合作,引导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农业。发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单位食堂(餐厅),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特产品。今年该县11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已销售各类农产品260余万元。(贾克帅 通讯员 郭彤彤)
小鸡蛋做成大产业
近日,在界首市王集镇杨卫村徽思远蛋鸡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装着鸡蛋,运输鸡蛋的车辆已经排成一条长龙,这一批鸡蛋准备发往上海,供应各大超市。
徽思远蛋鸡养殖基地是界首市第一家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的蛋鸡养殖基地,基地占地面积800余亩,共有14个养殖大棚,拥有先进的30万只蛋鸡自动喂食、捡蛋、除粪为一体的设备。和其他蛋鸡养殖基地不同,基地里的蛋鸡吃的是优质的玉米、小麦等饲料,同时饲料中还加入了党参、鱼腥草、金银花等几十种中药材,促进了母鸡的消化吸收、增强新陈代谢,减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母鸡的免疫功能,鸡蛋品质得到了充分保证。
“高铁开通后,我们成功拿到了上海的订单!现在我们每天都有5吨的土鸡蛋发往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市民的餐桌上也有我们的土鸡蛋了! ”徽思远蛋鸡养殖基地企业负责人杨思英告诉记者。
“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把小鸡蛋做成了大产业,而且还帮助这么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站在鸡舍旁,贫困户杨得法满脸笑容地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里的贫困户一直都是杨思英的牵挂对象,杨思英主动联系村里的30多名贫困户,教他们怎么配比饲料、怎么消毒鸡舍,让他们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并按照每人每天50元至100元标准发放工资,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既增加贫困户收入又让企业省心的“双赢”效果。
50多岁的贫困户杨天长,妻子常年卧床不起,生活困难,得知养鸡场需要工人帮忙管理后,他便来到鸡场,工作勤勤恳恳,每月工资可以拿到2300元左右,这样杨天长既照顾了家庭,又提高了自己的收入,他觉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