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个咸围渔村的精彩蝶变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遍地开花

一个咸围渔村的精彩蝶变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遍地开花

  在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无人机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

  在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肥美的青蟹成了村民致富的好帮手。

  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美得如诗如画。

  听故事

  恩平市镇海湾出海口,有一处咸淡水交汇的天然港湾——横陂镇蓝田村。这里出产的青蟹以肉质嫩甜、蟹膏香滑著称,但传统养殖和销售模式下青蟹成活率低、市场利润低,村民们只能守着好宝贝,却过着紧日子。

  2017年以来,精准扶贫政策让这一切发生转变,当地政府筹集资金逾180万元,助力建立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全省乡村振兴先进村党组织书记吴健友担任“一线总指挥”,打响蓝田青蟹特色品牌,带动7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小康,带动上下游就业人数超1000人。2020年,蓝田村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青蟹专业村,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蝶变。

  同时,蓝田村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该村请来“乡村规划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这里的山、水、林、田、海融为一体,突出原生态,展现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决战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站在新起点上,蓝田村正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变得更美,一个咸围渔村精彩蝶变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

  看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

  百年奋斗路,浓浓“三农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江门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巨变。从土改全面完成,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二、三产快速发展,江门农业大市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三农”工作要求,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江门遍地开花,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江门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全市16659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扶贫工作考核连续五年被省评为“好”最高等次;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9元;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五邑大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少强说。

  A 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风吹稻浪,金穗渐香。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委会连片稻田旁,有一个“农机博物馆”,属于该村原精准扶贫对象梁信锋。从最早的手扶拖拉机,到“大块头”的东风牌拖拉机,再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甚至新加入的植保无人机,梁信锋都已是一等一的驾驶好手。

  “如今当农民也是技术活,要懂得与时俱进,主动去和各种新技术、新农机打交道。”如今的梁信锋已经一扫贫困的阴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3公顷,并全部实现集约式、规模化生产,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收入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这样还不够。成为别人需要的人,活出自己的价值,那才是我的目标。”摘掉“贫困帽”的梁信锋,成立了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引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党和政府帮了我不少,不能忘本,我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江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工帮扶、金融扶贫等“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让扶贫工作格局从“输血式”向“造血式”、从“运动式”向“常态化”、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

  台山市汶村镇渔业光伏产业园成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每人每年享受“伏”利2000多元;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内,人来客往,成为江门消费扶贫的形象窗口,展销数百种消费扶贫产品;江海区礼乐街道的扶贫工作坊成为众多贫困户的“就业之家”,累计帮扶25户贫困对象实现在家门口致富,欢声笑语时常从这里传出……

  过去5年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实现全市所有镇(街)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1人;累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另一个“战场”——粤桂扶贫协作中,江门与广西崇左两座城市共绘脱贫攻坚“同心圆”。江门坚持“输血+造血”帮扶同步推进,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9亿元,推动237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带动贫困人口35.88万人。

  “3年间,江门各地扶贫工作组履职尽责,主动作为,极大促进了崇左的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并将‘勇闯四海、开拓创新’的五邑精神带到崇左。”崇左市扶贫办总经济师农贵新表示,崇左市贫困人口以及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5年底的27.88万人、21.92%,到2020年底实现清零。

  2020年5月11日,随着天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连同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江门结对崇左的4个扶贫协作贫困县全部“摘帽”。此外,江门对口支援的四川甘孜州2个县(市)也全部脱贫。

  B 推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

  “从2014年实行城乡统筹帮扶到2018年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探索,再到2019年和2020年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一直以来,江门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钟国活说。

  来自鹤山市双合镇的单亲妈妈英姐是“两线合一”政策的受益者。“我原先在农村干点农活,一年到头没几个钱。当时一对儿女都在上学,光靠我一个人,实在吃不消。”英姐虽享受低保补贴,可面对生活压力,没有政策引导寻求致富门路,实在难以为继。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英姐在政策指引下参加了美发就业技能培训,顺利“出师”应聘就业。随后又得到扶持补贴,自主创业当上老板,在鹤山三中门前开起了“英姐美发店”。“生活短短一年实现‘三级跳’,门店也深得周围街坊喜欢,积攒了不少老顾客,日子越过越甘甜。”英姐说。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高质量脱贫并退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钟国活表示,下一步将梳理现有扶贫政策资源、管理好扶贫产业项目,多维度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下的薄弱村,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协调、平衡发展。

  江门“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结出硕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和样本经验。在广东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中,大量的扶贫改革“江门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今年2月,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规划开发科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我市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构建立体化社保扶贫格局,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关于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为全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江门样本”。

  “一二三,揭牌!”今年6月10日上午9时许,随着牌匾上的红幔拉开,江门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揭牌成立。在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在这一关键节点,江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正式更名为江门市乡村振兴局,并在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加挂牌子。

  “此举的目的是,与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一同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同时担任江门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的郑少强表示,成立后的市乡村振兴局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全省乡村建设的示范者、领头雁,做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

  C 筑牢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以前卖一块皮,大家不理解其中的价值。当新会陈皮加工成健康食品,与茶文化糅合后做出柑普茶,市场很快打开了。”专注陈皮产业20多年的丽宫食品公司总经理区柏余带领团队,研发制作陈皮月饼、柑果酱、柑普茶等产品,“现在我们已研发出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先后获得9个国家专利”。

  “自产业园创建以来,我们以‘一轴、两带、三基地、四中心、五园区’为建设思路,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绿色标准化种植、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盘活土地流转使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电商等入手,大力推进陈皮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永桂说。

  从一块皮,到一条链,再到一座园,新会陈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验收,晋级“国字号”,并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产值从不足30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102亿元,新会柑种植面积达6667公顷,带动5.5万人就业致富。

  放眼五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当起现代农业排头兵。“全市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规划打造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和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朝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阔步前行。”郑少强说。

  乡村振兴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还要农村更美丽,才能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切实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中来。

  石板沙,西江上一个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孤岛村落,至今延续着内河疍家人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乡土风情。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曾经的孤岛村落“闯”出了名堂。

  “我们引入文旅公司‘村企合力’,建成疍家文化中心,打造文化创作基地,引入墙画艺术文化,同时升级风情街、亮化中心河、建设文化馆、开办主题民宿,打好乡村旅游牌。”石板沙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石板沙,村子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变鼓了,摇身一变成为国家3A级景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每年吸引约50万人次上岛旅游,旅游收入高达3000万元。

  石板沙的美丽蝶变是我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实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廊道”整治)等多管齐下,全市所有村庄已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打造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特色村、示范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把“三农”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把乡村振兴列入市委“1+1+5”工作举措,成立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先后出台《江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等6项重大规划,制定100多个政策文件,明确57项硬任务和80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乡村振兴“1+3+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让乡村振兴有了产业支撑、留住美丽乡愁、吹起文明新风、筑牢组织堡垒、夯实人才保障,“五大振兴”行动齐头并进,搭稳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展开江门乡村振兴“成绩单”,2018年、2019年,江门连续获得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全市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从“规划图”到“实景图”,一项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一笔笔资金涌向农村,一批批人才扎根农村,乡村振兴热浪在江门涌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正在侨乡大地上徐徐展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