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约3960字,预计阅读9分钟
西班牙的青田人
在五月上旬我们公司所在的全球组织InterSearch在巴塞罗那开完年会后,我陪家人在西班牙旅游了几天。找了个司机是海外华人。浙江青田人。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文章:
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相信时间的力量
在海外一听传统的青田人和福建人几乎脑海中立刻有个画像——学历不高、开餐馆的、各种非常规途径黑下来的、吃苦耐劳、生存力特强...
海外的中餐馆(也有日餐馆)很多是青田和福建人开的。
福建人在北美较多,福建人在美国密集到有人戏称美国有个州叫福州…
青田人50万人大约有30万人在海外,大部分在欧洲。
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这几个国家,中餐馆大多是青田人开的。
果然,我这位司机R先生就是二十多年前来西班牙开餐馆和便利小店的,这两年经济不好,小店利润有限,旅游生意好起来,就开始做司导。
浙江青田县属于温州,大部分是山区,没什么田,在九十年代前生活很艰苦。
穷则思变, 越是穷的地方,外出得越多,反而让温州人经商成了民风。青田比温州更穷、农村比县城更苦,走得人更多、更远。90年代起,青田农村80%、县城里50%的人开始陆续到欧洲打工。
R先生是七零后人,在中国初中毕业后当了四年兵,退伍后回乡下,并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学历。
好在随着老乡的步伐,一家劳动力都到了西班牙,从洗碗开始,后来自己开小餐馆,开杂货店...老人也一起过来,娶妻生子,在西班牙安家...
像R师傅这样的七十年代生人,从小在中国长大,对故土还有眷恋,R师傅甚至还在青田买了房,以后退休了和他父母一样,一年可以回国住几个月。
R师傅告诉我因为亲戚朋友一家带一家的,走的人多,几乎把整个社会关系搬到了欧洲,所以大家并没有孤独感。下一代大多在那边出生,受教育,更加没有语言障碍。
R师傅说,回国反而不适应了。
海外华人起步时养家糊口当然是不易的,好在在国外,工作相对平等,蓝领收入高,而且普通的中餐要求没那么高,要不了那么专业水平就能做。
在西班牙我吃过一顿过桥米线,也是青田人开的餐馆,母亲几乎不会西班牙语,女儿做翻译,母亲亲自上厨房下米线,居然也能糊过来。
在西班牙普通收入虽然不是特别高,每个月2K欧元左右,R师傅这种包车的,一天300欧元,算不上高收入。但西班牙节奏慢,消费相对合理,社会福利好,感觉压力不算很大。我们在葡萄牙时,R师傅还带他在葡萄牙的朋友一起,他的朋友自然也是青田人,R的小学同学,说起西班牙葡萄牙的好处是不怎么累,还能存下钱,就是无聊,有时想回国玩玩。
R师傅这样的条件,在国内会很辛苦,他自己也说,如果在国内估计压力非常大。
但在西班牙生活质量会高很多,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对养老医疗不太发愁,还能存下钱,精神压力小,生活就比较平静。
重启新航线的职场精英
这次在西班牙我还见到了以前只在线上交流过的J。
J是我的读者,在国内曾经向我咨询过职场上的一些事。
J曾经在中国的大公司工作, 太太学的西班牙语,也是典型职场人。
去年J和太太到西班牙。
在国内大家都忙,一直没机会见面,这次在西班牙反而可以见面聊聊。
很多人到了海外,还是难以割舍国内的一切,总把身边一切和国内相比,难以接受海外的不同,很多人甚至买个什么都习惯心里换成人民币,有些语言不好的人仍然在华人圈里混,很容易看到当地的不好,于是在海外我总遇到一些人,在国内时觉得国内不好,太卷,到了国外又看着国外的不好,太落后...
J与很多三心二意的人不同,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可能因为他以前就在海外工作过, 是个适应力很强的人,很能乐观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不同。
在我问他是不是适应西班牙,是不是还是经常回国时,他认真告诉我:既然考虑清楚要开始新的生活,以后就会以西班牙为中心,要切掉自己的后路,融入当地,所以不准备两边跑的。
而且J说,自己不是学西语的,但在学西班牙语言,要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当地网络。也建立起社会关系和工作关系。
J头脑清楚,素质高,能力强,问起他西班牙职场,已经有了自己的洞见和理解。他认为西班牙气候好,文化独特,社会福利好,生活好,虽然国内市场小,工作节奏慢,但对华人热情友好,没有太多歧视,国内企业在这里开展生意也多起来,工作环境也比想象得好。
J就是我们很多客户希望找的候选人,曾经在不错的大公司工作过,受过很好训练,对当地市场有极大的热情,恰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想要招募的海外人才。
现在很多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场人,有着国际视野,有探索的勇气。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国际人。
任何国家的企业在走向国际企业的过程中,一定会催生本国的国际人才。
可以预见,中国企业正在在大量扬帆出海,也为这些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了机会。
· 慵懒热闹的西班牙马德里
葡萄牙的数字游民
这次在西班牙葡萄牙,遇到的人都提到西葡的气候好,节奏慢,适合生活。
是啊,生活才是基本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能兼顾工作,就更好了。
现代数字化的世界,也有很多工作更加灵活,不受地域限制。
恰好有位朋友D在里斯本做数字游民。
西班牙其实在欧洲经济上只能算是二流国家,葡萄牙经济体小,作为西班牙的后花园,经济更算不上多好,收入最多在80%左右,好在生活成本更低些。
普通人一个月收入也就2K欧元不到的样子,而且当地并没有去什么产业。朋友D告诉我,大学生毕业1K欧元出头很正常。
但生活成本也比西班牙更低,当然这是相对D这样全球获取报酬的高技能人才而言,D告诉我里斯本的房租并不低,所以当地的大学生也租不起房,毕业后也会到更发达的欧盟其他国家或美国去找工作。
D曾经是在中国一线大厂过着996,007的高压生活,有段时间百病缠身,每天与药物为伍。
从大厂实现基本财务保障后决定不再打工,也自认不是能创业做生意的料,好在他在大厂时积累了很多国际化的人脉,自己业务能力也不弱,能写代码,编程,还能写作,正好女友做教育被裁,干脆做了up主。于是两人选择做数字游民,D帮一些国际科技公司做一些项目,女友拍些短视频,写些文章,完全可以生活工作平衡。
2K欧元租的房子,已经能租到里斯本最好的地段,D认为性价比很高。
欧洲生活平静闲适,欧盟间来往也自由。
D认为葡萄牙气候不错,生活成本适中,非常适合做数字游民长居地之一。现在他以葡萄牙为主居住地,经常在欧盟各地旅行办公,每隔几个月回国或去美国和客户开开会,见见朋友,生活质量很高。
现代科技推动了灵活就业形式,其实现在数字游民生活已经越来越多,我就认识好几位朋友在日本,泰国做数字游民,虽然不算特别稳定,但自主掌控时间和生活的感觉,让生命有了新的可能。
做猎头二十年,我见过很多优秀到让人叹服的人,总有人能逆风飞扬,总有人能不走寻常路,化腐朽于神奇,但是大多数只是大势下的芸芸众生。
现在很多在自己岗位上耕耘多年的职场人,好不容易建立起了优秀的技能,想来变现自己的优势时,国内市场不好了。就像好不容易争得了王位的帝王,一回头突然发现国没了。
我并不是推荐大家都去欧洲找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欧洲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工作也有很多不足。
西班牙,葡萄牙当然有天然的巨大缺陷,比如,西语市场相对窄小,经济发展较慢,效率不高,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也大。我在西班牙有次出租车司机说中国人,总是work, work, work, 西班牙人是整天play,play,play...
现在国内很多人面临的职场机会变少,无论干什么都越来越卷,有时候一些职场人对我讲的境遇是进退两难,似乎不得不忍耐痛苦,很多优秀的职场人喜欢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想寻找突破。当然,中国是个大市场,总有机会。
但要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的现状并不是我们个人所造成的,是在整个时代下行周期中的必然要承受的失重感和失落感,而且这种趋势的变化是我们个体很难改变的。
看看更成熟的发达经济体的经历,我们就要理解,宏大叙事的黄金时代可能结束了。
在经济腾飞的黄金三十年,社会的主流叙事是能拼才能赢,学习改变命运,努力能让阶层跃升,可是,一旦切入了下行周期,整个社会的叙事逻辑变了,整个社会的主旋律节奏在变,大拆大建的大行业机会消失,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虽然还会有零散的机会,也有人会在中间受益,也许会有新的一些人适应这种形势,但很可能受益者只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已经被迫切入了平凡叙事,这一趋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接受适应的。
这时候,努力做个幸福的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主旋律。
我长年在世界各地跑,观察世界各地不同的职场,尤其是中国人在的各国职场的生态。常常会有惊喜,人挪活,树挪死。当你在原生的环境中觉得难以找到出路时,不妨看看外面是不是会不一样。
· 在罗得角到此一游照,旁边卖艺人在演奏葡萄牙非遗传统民谣“法朵”,忧伤委婉,虽不懂其义,不忍打扰,我就和他合影了。
这次我去葡萄牙终于得偿所愿去了罗得角。
罗卡角(葡萄牙语:Cabo da Roca) 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
葡萄牙人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碑上以葡萄牙语写有著名的一句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就是我照片上那块碑上的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从罗卡角这欧洲的“天涯海角”放眼而去,看着大西洋的惊涛拍岸,看着灯塔下的悬崖峭壁,遥想大航海时期那些探险家只有几条小船的舰队就敢于奔去完全无知的大海,那些航海远行的探险家们给当时这个即将没落的王国带来新的希望。
确实是这些西班牙葡萄牙的先祖们劈开大海,为贫瘠土地上的同胞创下伟大的基业,他们的恩泽让几百年后的子孙仍然获益。
如果当下的环境里卷不动了,不必强求,世界很大,有很多种活法。
完全可以找一个更适合的环境,重新开始。
很多事只要放开视野,发现有很多解题思路,真正行动起来,并不那么难。披荆斩棘的前方很可能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