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数字技术与传统实业的高效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和命脉所在,那么数字经济就是国家经济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成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数字产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取得长足进步,新业态不断出现,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形态。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主动把握新机遇、打造新引擎,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行业、各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不均衡,数字基础设施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有待强化,数字技术尚未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地融入到实体经济中,数字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与数字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等等。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融合趋势,统筹谋划有效发展路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破解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问题指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
充分释放数据潜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海量数据的产生,不断支撑诸如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就要不断释放数据潜能,提高生产效率,开辟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对数据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配置,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公共数据开发开放力度,加强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指引,一体化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使用,切实平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关系。完善多方共同参与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
提高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拓宽融合应用场景。加速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打造安全可信的通信环境。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加强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平台以及基础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交通、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积极培育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建设面向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突破数字核心技术,形成良性产业生态。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卡脖子”问题。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系统布局、系统组织,集中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各自的优势,采取相对灵活的产业政策,根据产业链条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确保数字经济产业链的高端化发展以及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性。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先进计算等前沿领域,加大集成电路、关键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加强面向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的供给水平,培育创新生态体系,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链条发展,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促进集群化发展,探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激活核心发展潜力。以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向实体经济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拓展5G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场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创新示范区。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探索完善数字化发展基金等政策,发挥数字协同平台等的赋能作用。引导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构建以实体企业为主体、覆盖全产业链的新兴产业组织平台,全力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提升企业数智化水平。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