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1.名录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9年底,嘉兴市共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艺术、平湖钹子书、含山轧蚕花、海盐滚灯、掼牛、高杆船技、嘉兴灶头画、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网船会、嘉兴端午习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潮神祭祀)、省级非遗项目70项、市级非遗项目228项、县(市、区)级名录项目842项。基本建成较为健全的“世界—国家—省—市—县”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县(市、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到100%。

2.保护研究得到加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围绕重点项目,编撰《越韵吴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共11卷),现已出版9卷,《嘉兴传统医药》《嘉兴传统技艺》将于2020年完成。以国遗项目为重点,完成《中国端午节》丛书(6卷本,其中一卷为“嘉兴卷”)、国遗项目丛书《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潮神祭祀》等编纂、出版任务,实现15个国遗项目全覆盖。围绕重点人群,通过影像和口述形式,制作完成“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人百集”系列,出版《我们的故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其中《运河记忆》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实施技艺保护性措施。为让非遗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对有群众基础、有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采取完善核心技艺、丰富分类品种和市场需求等方式进行生产性保护,构建起政府主导、传承人主体、企业界助力的新格局,一批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创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硖石灯彩、京砖烧制技艺等8个项目列入首批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非遗后备库,共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备名单、20个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后备名单。

3.展示场所建设加快。近年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围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学研究和生产开发五大功能,建成10多个综合性、主题性展馆,以及一大批传承体验基地。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非遗场馆17个,其中有嘉兴市、南湖区、嘉善县、平湖市、桐乡市等5个综合展馆,嘉兴灶头画艺术中心、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嘉兴丝绸博物馆、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江南渔文化博物馆、嘉善(西塘)钮扣博物馆、硖石灯彩展示馆、海宁皮影戏展示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蓝印花布分馆、桐乡剔墨纱灯工艺陈列馆等12个专题馆。另外有省、市级各类非遗基地50余个、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6个、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3个、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3个。展示场所的建设使得众多珍贵资料和实物得到有效保护、生动展示,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

4.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合作共建非遗客厅。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式,与吉水小学、文昌社区、寿康堂中医馆等单位合作,建成非遗客厅11家,每年组织活动超过190场,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案例”“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优秀百例”。推动非遗作品创编。创编音乐剧《五色螺》,首次将《五色螺传说》(市级非遗项目)范蠡和西施的民间传说用音乐剧形式搬上舞台,并于2017年11月在嘉兴大剧院首演,2018年6月到海宁巡演,这是传统文化与文艺创作有机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2019年,非遗作品创作达到,平湖派琵琶艺术成功打造中国首部琵琶音乐剧,以农民画作为题材的原创群舞《村里的画室》荣获省群星奖,以嘉善宣卷的形式改编的《寻碑》,参加中国第十一届曲艺牡丹奖大赛浙江省选送节目展演。举办非遗跨界秀活动。立足传统与时尚相融合,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遇见‘IN’传统”非遗跨界秀,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征集到原创作品100套,评选出20套入围作品在T台上集中展示,网络直播点击率超过5万次,此项活动被授予年度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嘉兴非遗保护文化创新团队”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

5.品牌活动持之以恒。连续14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如2016年举办“流水潺湲”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会、“魅力非遗 ‘粽’意嘉兴”活动,2017举办“香飘端午‘粽’享古韵”端午体验活动、“灶画江南”系列活动,2018年举办“老韵新传”非遗技艺展示、戏曲进校园活动,2019年举办“‘禾’你一起玩转非遗”体验、“非遗有乾坤”节目展演、“‘非’常端午·‘粽’意集结”市民裹粽体验等多项活动。每年活动主题鲜明,涉及地域广、参与人数众多,突出非遗展示展演和活态传承,不断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连续12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按照“八个一”要求,重点关注老艺人、传承人等群体,通过组织座谈会、表彰会等多种慰问形式,以及开展“非遗暖禾城”、“非遗赶大集”等系列爱心公益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非遗人、支持非遗事业的良好氛围。

6.文旅融合着力突破。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乡村振兴,融入全域旅游,发布《关于开展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建设申报的通知》(嘉文广旅〔2019〕72号),首批评定15家。丰富旅游节会内涵,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为目标,开展江南网船会、双庙渚蚕花水会、新塍元宵民俗文化节、西塘护国随梁王信俗会、大运河文旅季、运河情文旅惠民消费季等多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民俗活动,海盐滚灯《嬉戏·灯》首次亮相2019浙江(江苏)旅游交易会。策划非遗旅游线路,开展我是“非遗传习人”活动,公布非遗文化之旅(农民画艺术中心—油车港胜丰村—张金泉工作室—王江泾古塘村—长虹公园)等多条游线。

7.传播普及多措并举。针对重点人群,推动非遗进校园,组织传承人走进幼儿园、中小学、社会福利中心,以课堂教学、展示展演等形式,向学生赠送非遗读物,传授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产品,桐乡石门镇乡村非遗小课堂入选嘉兴市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新奖。围绕四季主题,注重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举办老底子年味、江南网船会、踏白船、传统戏剧展演、我和新中国同龄等活动,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利用新媒体手段,建成并开通运行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嘉兴非遗”微信公众号,开通非遗地图、活动直播、漫画非遗、非遗风采、文化护照等板块。在禾点点APP上开设“非遗零距离”栏目,开通非遗守望者、非遗博览、约会非遗、网上互动、非遗相册等版块,全面介绍嘉兴各级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情况,及时发布全市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动态。

8.对外交流深入开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品牌活动与相关工作载体,开展“非遗走亲”活动,组织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非遗展(安徽)、台湾·浙江文化节—嘉兴文化周、“根与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澳门展)等交流展示。鼓励县(市、区)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借助外交活动、重要节展等平台,加强文化传播,讲好嘉兴故事。如2019年硖石灯彩参加第20届新西兰元宵灯会,秀洲农民画赴芬兰和斐济开展对外交流。同时,邀请丽水松阳原创越剧《张玉娘》在嘉兴市第三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专场演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