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三观毁毁更健康:孔雀东南飞实为一场谋杀案?

三观毁毁更健康:孔雀东南飞实为一场谋杀案?

作者:汉尼拔·李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死后双双化身孔雀的浪漫悲剧,课本上写了这首诗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etc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这篇长篇乐府诗,其实是不敢反抗封建礼教的伟大爱情的惨淡收场,而后人却把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行为视作为反抗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被合葬于华山旁

若有人肯将二人合葬,那肯定是被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情誓约深感赞同之人,但这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真的存在吗?誓约只是浮于表象,所谓殉情也是因为无法反抗

反抗精神我们已经学腻歪了,要想再徒增些悲情,就可以看看马亲王曾写过一篇《破案:<孔雀东南飞>》,其实杂谈的话,莫把真相二字挂在嘴边,权当头脑风暴了

由此来看,李术替自己儿子向刘兰芝求亲,不过是为了控制焦仲卿的一个手段罢了。他用这种方式告诉焦仲卿:“你的老婆在我手里,可不许出去乱讲话。”这实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术以自己的心思去揣摩焦仲卿,却永远理解不了这些“为主守节”义士的决心。 等到三月三十日焦仲卿安排完刺杀,赶回庐江,满心以为大仇得报,可以安心过日子了。等待他的,是李术的屠刀。李术为了灭口而杀掉了他,为了掩人耳目又杀掉了刘兰芝,把现场伪装成,对外宣布两人是殉情。

萧史乘龙

琴瑟和鸣自古是爱情的至高境界之一,"萧史乘龙,弄玉吹箫",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心灵契合,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和乐器一起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但是这段传说怎么看都是淫者见淫

我们也曾用乐器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

"萧史乘龙"乃先秦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弄玉拥有绝世容颜,善于吹笙.秦穆公还为女儿建造了称为"凤楼"的居所.弄玉初长成,选择夫婿时标准颇高,要求理想中的良人擅长吹箫,且能与自己相唱和.她在梦里得到指点,在太华山上找到了如意郎君萧史.

萧史和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吹箫,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

弄玉吹箫

秦国举国上下的男女被弄玉小公举与萧史互吹传情的种种浪漫行为所感染,开展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互吹、载歌载舞等活动,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成活泼,真可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种一起吹箫的现象使得朝廷很忧心,怕败坏社会风气,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这个问题,萧史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隐居起来,民间又一次喜闻乐见地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

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传说这个东西只能凭心理解,这么个吹箫功力,感觉像是文艺女性弄玉在达到生命的大和谐的过程中极尽欢愉时产生的幻想

举案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我们先抛开东汉女性地位到底是极高还是极低的问题,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贫寒学霸不看颜值爱隐居的浪漫乡村爱情

梁孟举案齐眉

东汉太学生梁鸿,字伯鸾,喜闻乐见地因家贫走上了勤学的道路,习得了东汉太学生理想主义之大成,人格品德都没得说,学成归乡后,县城嘛,信息的传播速度几乎不逊于互联网,本地的大家族大势力都看上了他高尚的品德,想把闺女介绍给梁鸿,结果梁鸿根本没有一个看上眼的

与此同时,同县的孟家有一"肥丑而黑"的女儿,三十岁大龄女青年,体格无双健硕,能举得起舂米的石臼,宣称"要嫁就嫁贤如梁伯鸾这样的"。这话给任性的梁鸿听说了以后,他就下聘礼娶了孟家女

而刚成亲,梁鸿就晾了盛妆入门的孟姑娘一个礼拜,孟姑娘问这是为啥呀,梁鸿才说他只想娶个不讲究穿衣打扮的,能随他一同在山林隐居的妻子,而孟姑娘却天天注重自己的容貌来取悦他,这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孟姑娘虽然颜值低,但平日所积累的见识也是不同常人的,这话张嘴就来,对梁鸿说:哼哼,老娘不过是试探一下你的志向罢了,立即卸载了壁纸和装饰程序,将长发束起换了粗衣,切换为无双模式麻溜儿操持起家务来

不说隐居这种志向在历史上有多么流行,这等翻脸变身的速度简直是让梁鸿不能更惊喜了,梁鸿夫妻二人随后双双进入霸陵山中,过起了躬耕咏歌的自在生活

歌颂盛世的诗人为什么那么多

依旧是喜闻乐见,因看破繁华盛世背后的民间疾苦,梁鸿作了一首"政治方向不正确"的诗惹恼了皇帝被下令缉拿,梁鸿改名换姓携了孟光逃亡,先到齐鲁再到吴郡(江苏苏州),最后落脚在当地望族皋伯通宅邸的下房中,依靠妻子孟光的无双体格舂米维生

每次等梁鸿回到家里,不管饭菜如何粗陋,孟光还是将食物放在木托盘里,举到眉毛的高度,低着头不敢看夫君,端端正正地捧给梁鸿,如此高逼格的举止被主人皋伯通偶然撞见,识破了梁鸿身份,赶紧把梁孟夫妇当宾客给供养起来,老梁从此安心地闭门写起了书

是不是感觉皆大欢喜呢?古人想要追求的生活无论怎么讲都只是我们的猜测。而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仍坚持男尊女卑所谓有文化之礼,就像有才的学子月薪没多少还要设法维持自己对红酒音乐的品味、对岁月静好和自由的诉求一样,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

现代人对于盛世宫廷的理解,大都是省略八十万字的烧脑攻心肉文罢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这是低贱生活中夫妻仍以礼相待的美德,多少盛世无法长久,但这理想主义历经多少年也还是风采依旧

为你画眉

本段故事出自《汉书·张敞传》

西汉张敞,就是一个不惧世俗眼光和舆论积毁销骨的楷模。故事的开始是一段青梅竹马:

张敞与妻子,从小在一个村子长大.一次玩耍时,张敞抛掷石头无意打到了此女的眉眼之处.长大为官后,张敞听说此女因眉眼之伤一直没有出嫁,便上门提亲结成良缘.

婚后身居高位的张敞,仍然要每天给妻子画眉,画眉之举在士大夫眼中都是不屑的,张敞根本不理朝堂同僚的议论,自然有人打报告奏明了皇帝。随后皇帝就此事当众对老张同志进行了问话,张敞的回答很敞亮:"闺房内夫妇羞羞的事情多了去了,有比画眉更过分的你怎么不说",这种"道理我都懂的"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皇帝就是再爱惜他的才华,也始终没有重用他

张敞这位平凡的妻子看起来真的是得到了幸福的宠爱吧,这样的艳羡还是属于后人美好的理解,实质是把姑娘毁容后所担负起的责任

亲亲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从小就被称作神童,贪财吝啬,又擅长清谈扯淡,以精辟的品评识鉴而著称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晋书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王戎在家中常与妻子一起计算自己家财几何.他家中也有李子树,且品种不错,身为士大夫,他不放弃李子可能带来的利益,收获后要人拿李子出去贩卖,但又怕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贩卖李子时都要家人凿破李子的核.

王戎的妻子特别特别爱这个吝啬的丈夫,常以“卿”称呼丈夫。这个称呼类似于今天的"亲",这种称呼足以让人脸红心跳了,所以王戎听了也会感到有些酥麻,便拿出礼教之剑斥责妻子此举于礼不合,要求夫人立即停止这种羞羞的行为

不料王戎夫人反倒给他讲起了更加酥麻酸爽的道理: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歌词)大意是:"我是因为爱你才喊你亲爱的,如果我不能喊你亲爱的,那谁喊呀",此等冲破束缚罔顾礼法的爱情宣言,就算你看错了把卿卿念作唧唧,也还是会麻到突破天际

但仔细想想王戎夫妇情投意合的原因,很大可能就是一样的贪财吝啬吧,无法理解的少年可以把他们夫妇想象成两只地精

这也就教导了我们,伟大爱情的开始不一定非要有一方耍流氓,但一定要有共同的追求或爱好,比如李清照夫妇就培养出了一起喝酒撒欢的共同爱好

努力去赚钱吧,这样你以后才会遇到一个因为钱爱上你的人,而不是因为你的脸,这个年月看钱的都比较长情. via 笔者

李白李大爷

谪仙人李白李大爷的诗那可是世界闻名,剑术也不错,也有好基友,也有一大票捧哏的粉丝,李大爷本人和基友粉丝一起将那种浪漫主义的孤独,铭刻在了快乐热闹的背后

李大爷想象图

这又是一位生活广度相当高的少年天才.李大爷常自述其乃望族之后,但很多诗句中仍能看出来那是一种超脱贫穷的情怀:

《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李大爷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给裴宽表决心,开头一如既往地强调自己是望族之后,再写了自己乐善好施:“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而裴宽很自然就在心里把这三十余万给打了1折或者0.1折。后面的一段便是穷逼到数年后才借钱葬友,用以凸显自己重情重义的悲惨故事:

年轻的时候游历,跟四川老家的好友吴指南一起去古楚地(今湖南湖北).在游览洞庭湖的时候,吴指南病死了.李白于是素服恸哭,如同死了骨肉兄弟.夏天炎热,尸体腐坏了,李白还趴在尸体上哭泣,路人听了,都为之伤心……数年后,李白回到湖边权殡处,找到吴指南遗骸,将其背回之后,“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也就是借贷钱财才安葬了吴指南.

不得不说李大爷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吹牛逼和装逼上的逻辑可能还没整理好就急急忙忙表决心去了

李大爷在游东鲁期间,一个叫逢七郎的小吏赠“斗酒双鱼”给李大爷,李大爷吃喝一通后还写了《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称该小吏为“山东豪吏”,一斗酒两条鱼就换来诗仙李大爷的这般称赞,即便是当时落魄的望族也不会有这般作为,所以实在是看不出丝毫名门望族的影子

至于剑术,李大爷在诗中多次描述自己在各种情况下以剑杀人,但综合以上这种盛世吹牛逼的情怀来看,李大爷的剑术肯定也是要打折扣的,当时的诗人吟剑主要是为了抒情(和装逼)

关于李大爷的贫富我们就说到这里便罢了,现在来看看感情生活,李大爷的好基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写下:“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宋”应是“宗”之误)”

李大爷27岁那年,在安陆入赘许家,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但是入赘在那个年代是一个体面尽失的事情,只有穷的不要不要的才会选择当上门女婿,李大爷的诗中也体现了这种尴尬的境地:

《少年行》:“遮莫姻亲连帝京,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

李大爷的第二任刘氏,经分析基本是因为李大爷的贫穷所以才诀别离婚的,根本没把李大爷的才情诗句当成一回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后李大爷扬眉吐气地得到了朝廷征召入京的诏令,憋屈了很久的李大爷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便挥发出一种愉悦之情:"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后买房买地脱贫致富自然不在话下,但浪漫的李大爷肯定是无心打理的

李大爷的第三段感情只是纳妾,《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中描述的就是李大爷那位颇有姿色的邻家女子了,按照当时唐律,这位民女也不可能被处于士大夫阶级的李大爷扶正

李大爷50岁左右在今河南商丘娶了最后一任妻子宗氏,依旧是喜闻乐见的,关于李大爷与宗氏的感情开始还有一段"千金买壁"的传说佳话,这段就不赘述了.宗氏乃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步入中老年的李大爷可能真的浪累了,宗氏还用家族的关系搭救过李大爷的性命,所以李大爷一生中为她写了很多首诗

宗氏和李大爷夫妻二人也有共同爱好,那就是同为狂热的道教信徒。李大爷年过花甲时,宗氏欲往庐山学道,李大爷作诗赠别,没有不舍阻拦也没有矫情留恋,反而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

这就是风流谪仙人李大爷的感情生活了,拥有所有年轻人都羡慕的经历,遇到过错的人和对的人,对家产和子女拥有当甩手掌柜的天赋

谪仙人是浪漫风流的,在他1000多首诗中,“妓”出现了24次,“伎”出现了“3”次,“美人”出现了28次,“女”出现了110多次.不但写,李白还多次让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上,比如《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邯郸南亭观妓》、《在宴韦司马楼船观妓》李白还跑到东山遗址上,想让谢安的在天之灵看看他带来的,进行一番古今比较,写道: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葡萄酒,金叵萝,胡姬十五细马驼, 玳瑁宴上怀里醉,芙蓉帐内奈君何"就是描述李白边喝酒边嫖15岁胡族少女的真实写照

虽然很难想象,李大爷和好基友杜大爷一起提枪泻火的事迹,但狎妓只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部分日常风流而已,甚至对于创作灵感来说,还起到了和饮酒类似的积极作用

在诗歌的海洋中,不同于杜甫杜大爷的郁闷冷清,李大爷尽显欢乐又热闹的一生,而在夫妻感情上,杜大爷有"情圣"之名,李大爷却无"情仙"之号

元稹元大爷

艳情诗震古烁今的元稹元大爷,被指为始乱终弃最著名的原因就是那部《莺莺传》了(也称《会真记》,《西厢记》据此改编),里面的故事就算真的是元大爷的帽子,也只是青少年时期的事情,不如说元大爷想靠描写隐私而名利双收更为合理一些

帅比元大爷

鲁迅鲁大爷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贞元十五年,蒲州节度使珲臻挂了,驻军开始骚乱,居住在此地的元大爷凭借友人之力保全了危难中的远亲,骚乱平定后与这远亲家的少女相爱,这个少女的名字叫双文(人称崔莺莺原型)

年少风流轻狂的元大爷初见双文时的描述是"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爱无聊.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销.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那么的青涩流氓,然后元大爷就与她轰轰烈烈地搞到了一起,艺高人胆大的元大爷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而且过程相当完整,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诉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

不同于皆大欢喜结局的《西厢记》,元大爷的《莺莺传》中,运用了冲突技巧,张生有大逆转的剧情,甚至抛出了著名的女色亡国论继而抛弃了崔莺莺,这一部分也就是学术界扣在元大爷头上的"忍情"论: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大意就是:"自己不在边,崔莺莺很可能被别人占有了.像崔莺莺这样的天生尤物,早晚会像妲己一般祸害众人,我的品德根本不足以战胜祸水,不足以娶这样的女子,所以忍痛割爱."

元大爷后来到长安考试,不幸落榜,但他的才情仍然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没几天就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韦丛二十岁时下嫁时元大爷尚无功名在身,婚后颇受贫困之苦,她也无半分怨言,但连生了五个孩子都夭折的打击,使得韦丛27岁便去世了。元大爷为悼念韦丛所作的《谴悲怀三首》、《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每一首都让人潸然泪下

"我的心里只有你,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这种感人至深的情怀,放在风流诗人身上很容易打破。韦丛还没有去世的时候,30岁的元大爷在查案期间,结识了41岁才貌双全的薛涛

薛涛的一生也是几经坎坷,本是官宦之女,父亲薛郧亏空钱粮后受牵连入了乐籍,成为官妓.15岁委身于40岁的第一个情人韦皋,想从"女秘书"去做"校书郎"的计划流产后,心灰意冷当起了交际花,最终被韦皋一醋之下由官妓贬为营妓,"慰问"军士,薛涛在自己这最黑暗时期作《十离诗》抱怨控诉,其中对韦皋再也没有一丝爱意.韦皋后来召回了薛涛,即便韦皋没有绝情到底,薛涛也彻底看清了权贵反复无常的真面目,薛涛在韦皋死后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辞职"

姐弟恋就这么拉开了序幕,本就早有耳闻且精神上互相仰慕的元大爷和薛涛,就像是干柴遇到了烈火,吐露爱慕赠诗筏,日日游玩锦江边,夜夜双栖合江亭。妻子韦丛死后,元大爷因工作关系,离开了薛涛,走的时候,薛涛嘱咐元大爷别忘了她,元大爷只说道:"你的诗我都带着呢,怕我忘记就写诗给我吧",便离开了

两年后,元大爷就娶了小妾安仙嫔,四年之后,续娶了裴氏,十年后,元大爷到浙江当官时才想起了薛涛,于是想把薛涛接到身边住.巧的是刘采春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元大爷的视野,刘采春的成熟妩媚果然是杀伤力巨大,薛涛又被遗忘了,元大爷喜闻乐见地霸占了刘采春达七年之久

元大爷还向基友白居易“借”过官伶玲珑,并且事后还写出了心得体会调侃白居易,这段按下暂且不表

盛世就是盛世,尽信书不如无书,莫谈今日之道德,尽管才情不逊男子,薛涛仍旧为官妓,自然只可存在于“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侍”的日常风流之中,对元大爷爱得深沉无奈的薛涛也只有褪去红裳,穿上道袍,远离了诗歌与繁华

薛涛于元大爷死后的第二年,郁郁而终

成都望江楼公园-唐女校书薛洪度之墓

四万八千首的《全唐诗》收录了薛涛八十一首诗,为唐代女诗人之冠.薛涛还出过一本诗集《锦江集》,一共五卷,存诗五百余首,可惜到元代就失传了.据记载,薛涛死后,她曾经的同事段文昌,亲笔为她题写了墓志铭,蜀中原有一座望江楼,上面有一副对联,下联是“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认为薛涛完全有资格和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在薛涛死了几百年后,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六十多岁时,曾一口气为薛涛吟咏了十首诗.有位叫潘东庵的名士,一见薛涛墓,更是不能自已,鼻涕眼泪一大把地跪拜于墓前不起,嚎啕大哭,全然失去了男人的风度.

才子与佳人呦,写情诗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白居易白大爷

帅比白大爷

这里先说个题外话,肖像画这个东西为什么总有奇特的相似之处呢?从先秦一直持续到马王·鲁智深·腾格尔·莱昂纳多·威尔海姆·迪卡普里奥,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元大爷的好基友白居易白大爷,也有着青葱青涩的美好初恋:

白大爷11岁时,为躲避家乡战乱,随着母亲举家迁到父亲白季庚任职的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孩湘灵相识了,湘灵活泼可爱还懂音律,二人便开始朝夕不离青梅竹马,后来19岁的白大爷和15岁的湘灵开始了感天动地的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悦耳的嗓音。

白大爷27岁的时候,为了生活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只身前往江南的叔父那里。路上他作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与湘灵经过了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白大爷已经想结婚

白大爷29岁时考上了进士,回符离时向母亲提出自己要与湘灵成亲的合理要求时,喜闻乐见地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痛苦的白大爷又离开了那里。4年后的秋天,白大爷在长安任职校书郎,需要将家人安置到长安,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的亲事

母爱是伟大的,白大爷的母亲虽然持有门户大于一切的封建思想,但还是拒绝了白大爷的要求,并且果断不让他们见面。虽然婚事无望,但用情至深的白大爷,开始任性地以"不结婚"来反抗母亲,并且再三作出了思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白大爷37岁那年,在伟大的母亲以死相逼之下,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还是坚持写下诗思念湘灵的《夜雨》和《感镜》

很巧的是,白大爷的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的时候,白大爷作出了“赏花”及“新井”诗,就被有心之人拿来在朝堂诽谤攻击他了,可谓"母亲你连死后都不放过孩儿"。同时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大爷越级上表主张严缉凶手,综上所述白大爷就被贬了

白大爷被贬江州的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逢旧》,这时白大爷已经44岁了,40岁湘灵还是单身

然而哭也没用,白大爷53岁在任期结束回洛京的途中,发现湘灵已不知去向了,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这才寿终正寝

把白大爷如此可歌可泣的初恋写完,真的是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在盛世,不嫖娼狎妓拥有几个红颜知己,你都不敢说自己是个诗人,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初恋线索之外的白大爷

白大爷当官的地方几乎大部分都是中国古代的"红灯区"(苏州、杭州等)。在这种客观条件优异的情况下,白大爷的风流诗也是功力深厚,离开这些服务业发达的地方以后,白大爷还是会念念不忘那些获得生命大和谐的日夜,《忆旧游 寄刘苏州》中"六七年前狂烂熳,三千里外思裴回.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就诉说了这种回忆,李娟张太都是苏州妓名,周五殷三都是苏州同事

白大爷如此的轻狂浪漫让好基友元稹元大爷也羡慕不已,此后白大爷在杭州做官与在苏州时一样春风得意风流潇洒,有不少青楼知己,白大爷最中意的是艺名玲珑的官妓,经常携此妓外出游玩。玲珑德艺双馨技术过硬,当地的文人都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深感自豪,能请到玲珑作陪那真是倍儿有面子

当时远在越州的元稹元大爷闻听了玲珑艳名之后,心中痒痒,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玲珑搞到了越州,让玲珑陪了他一个多月,之后才将她送回杭州

白大爷当时并不晓得好基友竟然把玲珑给包月了,后收到元稹写来的“调侃诗”,才知道了此事:

元大爷:"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

白大爷却也在元大爷离开薛涛后写过一首《与薛涛》,该诗对薛涛也充满了亵渎求欢之意,虽然是好基友但还是在面子上扳回了一局,薛涛以元大爷的外室自居,对于这些媚眼根本不走心.

白大爷:"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白居易编撰《白氏长庆集》时没有收录此诗,此诗收录在《外集》之中.据分析,主要原因是《白氏长庆集》要请元稹作序,白居易实在不好意思将自己勾引薛涛的诗篇让元稹过目

白大爷担任校书郎职务之时,曾受到张愔张尚书的盛情款待。按唐朝当时的接待逼格,酒足饭饱之际还得上二嫂,张尚书也没免俗地将自己的爱妾关盼盼叫出来助兴。白大爷初见关盼盼便惊为天人,赞关盼盼:"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关盼盼,今人评之与薛涛同为古代十大名伎,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长恨歌”,也以擅长“霓裳羽衣舞”而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

白大爷可是个有原则的人,可以说深谙“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的江湖忌讳,对这朵名花有主的关盼盼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

可白大爷毕竟是个长情种子,多年念念不忘关盼盼,在张愔去世之后,白大爷听别人转述了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守节的感人事迹之后,又作出了"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的感叹,诗中集中体现了白大爷对关盼盼的怜惜之情,白大爷幻想着关盼盼在燕子楼中的孤寂和落寞,幻想着冷被残灯之下关盼盼娇俏的胴体

白大爷就这样沉醉了,把自己幻想成了关盼盼的主人,欲罢不能的幻想清醒过来之后,妒火中烧的白大爷又作出了一首诗来缅怀张愔张尚书:"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大意是:老兄你曾花重金精挑细选了那么多绝色少女,之后又悉心卖力的她们歌舞,可是我却没有见到其中任何一个女人愿意随你去死啊?

这首诗其实是讥讽关盼盼只能守节不能殉节,充分体现了男性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容易气急败坏的变态欲望,性格刚烈的关盼盼读懂了,真的就绝食而死了,也留给白大爷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意思是:白居易你丫真幼稚,别用那青泥(劝死之诗)来侮辱我的玉洁冰清

白大爷这一辈子的长情,每一段都这么沁人心脾

小蛮、樊素、菱角、谷儿、红绡、紫绡,这六位女子,是白居易在诗文里明确提到的小老婆名字.但确切说,她们不是妻妾,只是白居易花钱包养的家妓.

对于官员来说官妓是不用花钱的,所以带一个和带十个没什么区别,最后膜拜一下白大爷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白大爷在此诗的序中,说明此诗描述的是:15个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男人,在水边参加祭礼,在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的过程中,当众玩乐的群体欢乐事件

风流人物前仆后继数之不尽,其它技术过硬的诸如温庭筠、杜牧等人就不再一同介绍了

苏轼苏大爷

这里不谈苏轼的诗有多美,或者背后的辛酸与情怀,笔者从一个奇怪的角度来谈谈

苏轼与王朝云想象图

19岁那年,苏轼娶了16岁的王弗为妻苏轼的第二个女人叫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王朝云,经常称赞苏轼并随之沦落天涯的知音,苏轼把仅有12岁的身为歌女的朝云带回家中

慧眼如炬的朋友肯定能摸索出规律来,这是种在当时很容易实现的高尚的养成攻略,礼教之说,姬妾之论都无法掩盖,这些当初的少女很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夫君的话,而恰好夫君不是个胸无点墨之人,日久生情,日久生情呐

宋人晃无咎有苏词短于情之说,《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可为驳证。铁板铜琵歌“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也常有“苦被多情相折挫”之时。他自有波澜壮阔之豪情,此词则有柔情蜜意低回缭绕。“香蕾破”、“病绪厌厌”,表现了词人生活和思想的另一面。

艺术与生活的对立统一才产生了那么多的美,柔情也不足以对抗风流后的空虚,饱受世人褒扬的,又贴心又会拍马屁的王朝云死后,苏大爷在她的墓碑上仅仅写下了"姬人"二字,还是因为她出身卑贱,再豪放的人也没能打破这种以妾为妻的忌讳

苏东坡平生坎坷,多次被贬,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这也许可以作无奈解释,其中据说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他也无暇过问据说更凄凉的是一位名叫春娘的妾,苏东坡的朋友蒋某来为他送行,偶然见之,大为钦慕,便欲以白马相换.东坡先生立刻点头应允。但这消息被春娘听说之后,却坚辞不肯,指责其名曰怜香惜玉,却要将人换马!激愤之下,当场撞槐而死.东坡先生虽然常常与名妓互相唱和,名士风流,但是心里头,是鄙视她们的,不曾当真爱护或疼惜过她们的身世遭遇.苏东坡曾称一名妓为"知己",可是他始终不肯纳她为妾,名妓只能在绝望之余落发出家.

大爱惜名声,柔情也薄情,繁华尽无奈,去拍小时代

后记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以上并没有拿今天的道德去调戏历史或传说的意思,大部分都是内心被封建礼教及其性文化所感染,只是如副标题所说,膜拜,深深的膜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