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节 的 来 历
陈珞珈
一、清明节的来历(陈珞珈)
二、清明节的风俗(陈珞珈)
扫墓、插柳戴柳、射柳、
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
三、清明的雨 (诗歌 陈珞珈)
一、清明节的来历
陈珞珈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
它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或前后一天),现在已经列入国家法定的一天假日了。由于中国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都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时令顺序、物候变化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某种纪念意义和风俗活动。
清明节原来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又变成了一个祭拜先人的节日,这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而寒食节的由来又有一段凄婉悲壮的真实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逃走,在外面落难飘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各种屈辱。原来跟着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随他不离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称帝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介子推是有名的义士和孝子,他携母隐居在山西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的时候,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知他要来,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的大山里(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山,已经开发成了有名的旅游风景区)。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子推是大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晋文公于是下令点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晋文公万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对着尸体哭拜一场,然后安葬了遗体。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介休县,将放火焚山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见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他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了的大柳树下。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怀念介子推,从此,古人将尊贵的朋友称为“足下”。(注:我认为这首诗并非介子推之作,是后人托附所写。)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了一些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因清明与寒食节连在一起,以后清明扫墓成为民间的风俗,清明也就成了节日了。
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非常强大。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他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把这东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以上这段史实,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西汉刘向《新序·节士篇》、《后汉书·周举传》。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他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形成清明扫墓了。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热闹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片断
清明的古碑,写着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塚,记着华裔的传统;清明的细雨,淌着亲人的思念;清明的春风,送来新的四季。
本文参考文献:《辞海》、《万事万物溯源辞典》、陈珞珈网《山西绵山与“寒食节”、“清明节”的起源》、百度网。
2012年3月26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
陈珞珈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风俗是丰富多彩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多种的风俗活动。
扫 墓
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四句,写出了清明节的春雨天气、花开时节、不绝的路人,断魂的扫墓、酒家的醇香,成为我国传唱不衰的清明诗歌。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扫墓,是对祖先、长辈和去世亲人们的“思时之敬”。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它最早的源头,当是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天祭、地祭、祖祭、墓祭等祭祀活动。祭祀发展成扫墓,是在周代以后,《周礼·春官·冢人》载:“凡祭墓,为尸”,这里的“尸”,是指神主,神主是古代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古籍载: “夫祀,国之大节也”,说祭祀宗庙、祖坟等祖先是国家的大事。
在《孟子·离娄下》里,讲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齐国人,每次外出后都醉饱而归,他的妻子问他,与他一起吃饭喝酒的是什么人?他骄傲地说都是官员和有钱人。其妻怀疑,他出去时就尾随着他,发现他来到墓地里,向那些前来祭墓的人们乞讨一些祭墓的残菜剩饭和祭酒吃。妻羞愧得掉头跑回家里。当齐人回到家里时,发现妻与妾正在家里伤心地痛哭,羞耻万般。见齐人回来了,两人都痛骂他和欺骗!这件事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扫墓已经很流行了。
我前面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设“寒食节”,在清明时去祭奠介子推,后来历代又不断的发展演变。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了“奖励军功”,宫廷组织祭祖并祭奠已故的军功大臣们,民间也纷纷效仿,祭悼阵亡的亲人。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扫墓的风俗没有大的变化。清明扫墓到了唐朝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32年专门为此发了诏书:“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此全国才形成了在清明这一天扫墓上坟的定例,而且作为国家钦定的五个法定假日之一。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呤》诗可以作证:“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到了宋代更为隆重,官府颁命全国扫墓三天,宋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到了清代,清明扫墓已经十分盛行了。《清·通礼》上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氏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后来一直相传至今。
应该说,清明祭扫坟墓与我国几千年来重宗法、遵孝道、敬祖宗、信鬼神的传统观念有关。
关于扫墓还有两个故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些传唱千古的名句均出自宋代大词人柳永之手。柳永一生放荡不羁,经常“秦楼楚馆”,“偎红倚翠”,但他的佳词名句在青楼妓馆深受欢迎,广为流传唱颂,粉丝无数。晚年他客死湖北襄阳,家无余财,无力安葬。结果名姬众妓们各捐金银,置买衣棺,厚葬了这位抱负未申的才子。每年清明节,她们不约而同,各带祭礼,到柳永墓上去祭拜。“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时互相同情,死后两情相系”。
晋代名妓苏小小,风情万种,貌美倾城,天下男子莫不仰慕。但苏小小死后,香消玉泯,独眠荒丘,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唐代诗人徐凝在《寒食》诗中写到:“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只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灰。”苏小小的结果与埋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园的赛金花一样,是很可怜的。
当代最隆重最壮观的祭扫活动要首推每年清明的祭拜黄帝陵了。黄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祖先,他的陵墓在陕西省的黄陵县。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来自海内外的几千人甚至数万人都聚集到这里,祭拜我们的人文先祖,国家领导人都会前往祭拜。隆重庄严的祭拜活动有读祭文、献花圈,行祭拜大礼等等,还有大型民间鼓乐歌舞表演。我于2009年8月3日去拜谒过黄帝陵,并写下了日记,现附在本文的后面,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先祖之墓。
每年清明节放假,我都要回到湖北老家,给我的奶奶、父母、伯父和哥哥姐姐们扫墓,有时我因工作忙去不了,就派我的儿子回去。扫墓在我们南方很多地方叫做“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们通常是一家人或一个房族的几家人一起去,有老的有中年的也有孩子,尽量带上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这种民族传统的孝悌活动和敬老教育。我们到每一个墓前放上三盘祭品,这盘子是超市买的一次性的纸质的,一个盘子里放上三个苹果,代表平平安安;一个盘子里放上三个香蕉,代表香香甜甜;一个盘子里放上三个蛋糕,是送给先人的主食;有时也用桔子代替苹果,代表吉祥多子。要放上一瓶矿泉水,让先人喝上甘甜的流水;还要放上一小瓶酒,让故人在上天有酒喝,生活醇美。要在墓前献上一把鲜花,主要是黄色白色的菊花,以表子孙的怀念和祭奠。有时用一个小竹篮子,里面放上三个小纸碗,一个碗放一块肉,一个碗放一条鱼,一个碗放大米饭,把竹篮子在每一个坟墓上供一下,走时再拿到要祭拜的另一个墓上去,在最后一个墓时,就留在那墓上了。
我们在每一个墓前点燃两根红蜡烛,然后每一个人点燃三根香,持香跪着给先人磕头祭拜,女眷们常常失声痛哭。有时我们要给坟墓除草或培土,有时要种上小松树或小柏树。然后大家蹲在墓前,给故人烧“钱纸”,送钱给故人在阴间里用,这“钱纸”是用稻草浆制作而成的黄颜色的比较粗糙的纸,用木匠的圆凿子在上面打了好些个圆孔,看上去就像古代的圆铜钱的形状。随后,我们将白酒和矿泉水洒在墓顶和墓的四周,让故人喝了。最后,我们在每个墓旁燃放一万响的鞭炮,一群人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现在有些公墓里不让放鞭炮了,我们便到公墓指定的地方去烧“钱纸”。扫完墓,我们从山上下来,还要来到村子里的陈氏祠堂,如上述一样摆好各种祭品,在我们村的祖宗面前,即我们当地人称呼的“太公”“太婆”神像和灵位面前,持香磕头祭拜,然后点燃一万响或三万响的鞭炮。上坟添的是土,烧的是纸,敬的是食品,献的是我们中国人对已故长辈的孝心和对亲人的爱心,这是一种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对维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很有意义,我认为应当子孙万代传承下去。
各地在清明扫墓的风俗上也各有特点。
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客家人扫墓时,清理完坟墓环境,除草整理好墓塚后,先祭拜土地神,然后再祭拜自己的祖先或墓中的前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表示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四川成都都江堰经常在清明节时举办二王庙庙会,举行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烧香,不烧钱纸,而是将冥钱等祭物悬挂在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期间习惯禁火。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祭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送不到先人的手里。
清明是香港人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或亲人坟前焚烧香烛、冥镪,供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祀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清明祭扫仪式本来应该亲自到墓地去举行的,但由于某些情况,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古代或今天,有的人在外地,不在家乡,不能亲自去扫墓,就采用“烧钱纸”或“烧包袱”的方式来祭奠先人。还有的地区,在扫墓前的一段时间,也要在住所周围“烧钱纸”或“烧包袱”。烧钱纸我在前面已作了介绍。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后人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里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个大口袋。这“包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个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这包袱里要放进去很多冥钱,有前面说的“钱纸”,也有现在小摊上卖的各种各样的“冥币”。
有一年,我与几个好朋友晚上在四川雅安的青衣江边,见到好多人家都到两岸的江堤上烧钱纸,茫茫夜色中大江边一簇一簇的,像篝火一样,颇有地方民族特色,蔚为一景。但是,我在繁华的北京城,在海淀区和望京这样的地方,晚上曾看到有人就在大马路边上烧钱纸,好像是外地人,北京人一般不会这样,也没有这种风俗,这极不安全,污染环境,又有碍观瞻,他们应该到偏远的地方去烧呀,哪能想在哪儿烧就在哪儿烧呢,你如果想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烧,就能去烧吗?
关于清明节扫墓我想说几句。
现在政治昌明,生活富裕,每年清明节扫墓时路上车如潮,公墓人如海,拥堵是一个大问题。上海每年清明节前后祭扫踏青出行人次近千万,各地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交通严重拥堵。今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武汉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但4月1日那一天,武汉市有110万人涌向了14个公墓扫墓,像我们这些回到农村老家扫墓的都没有算在内,后面几天扫墓的人更不会少。今年清明节北京市120网络组织了200辆救护车和600多个医务人员日夜值守,并进入重点墓园。可见扫墓在中国已是一种自愿、自觉、自然的全民活动与风俗。但是,时间过于集中的话,又会造成交通的暴堵,墓地的拥挤。我建议大家错峰扫墓。
1998年4月11日
清 明 的 雨
陈珞珈
清明的雨
是妈妈的泪水
要把前世今生的慈爱
流进我的心扉
清明的雨
是我的泪水
想把无休无止的思念
洒进妈妈的塚堆
清明的雨
伴着断魂的人
润着沉寂的碑
那不是雨
是我们与逝者的对话
是阴阳两界万世的眼泪
2011年4月5日,清明节作(清明节怀念我母亲时写的诗)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