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浅谈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道

浅谈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道

一、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遥感卫星等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工具箱”,正以迅猛态势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治理方式变革。与传统的信息化不同,数字化将许多复杂可变的信息转变为可度量的数据,再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全面展现落地指向性信息,更大程度为数字企业、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在管理模式变革、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等方面提供最核心的基础支持。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工具箱”的指数级演进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组织及建设方式。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是在2020年11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涵盖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城市数字化转型趋向于通过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实现设施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经济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最终打造“以数营城”的数智城市。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浪潮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是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助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有效支撑,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使命担当,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十四五规划”及本次数字中国政策的发布,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规划”指出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因此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的积极响应,是立足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顺应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智慧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数字化浪潮下的必然行动。
表1 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情况表
二、国内外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领先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积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部分领先城市围绕政府效能、城市公共服务、产业经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成果。
制约政府效能提升的根本在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因此以数字技术加速政务服务方式和部门协同的重塑,实现从“碎片化”向“一体化”的转变,对数字政府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在此方面布局较早,2016年5月,丹麦由中央、区域和地方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性的数字化战略部署《2006-2020数字化战略》,旨在把数字化作为公共部门流程再造的工具,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丹麦财政部下设了数字化机构(Agency for Digitization),用于指导丹麦政府数字化转型;英国内阁办公室与政府各部门协商、牵头制定和提供一系列通用的政府部门技术平台,采用“数字政府即平台”模式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互联,让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团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平台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均在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促进服务升级,以综合服务为核心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纵贯各级政府,横向互联互通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与均等化,如全国电子社保卡小程序、医保电子凭证、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山东“无证明之省”等工程,通过优化服务能力,扭转了诸多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现象,使政府效能有了极大提升。
随着5G基站、特高压、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正在越来越“可知可感”。通过“人+机器”的协同机制,城市治理进一步精细化,实现由经验型向数据型的转变。
新加坡2014年就提前达成了“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建设全岛的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基础设施平台,预测公民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让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
国内围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在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如武汉市“城市大脑”工程的智能5G城管巡逻车可通过高清摄像头精准抓拍,实时上传运营调度大屏,同时自动生成工单,派发给附近巡查人员处理。目前,该项目已拓展至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220余个系统,通过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协同处理,助力解决一个又一个城市难题;北京也构建了“1+N+1”的生活信息化体系,着眼公共服务,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的民生痛点解决方案,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使大多数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产业变革与突破,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
深圳某科技园基于智慧园区统一的数字底座,完成了物联网、业务通和数据通的基础建设,园区运营实现提效、降本、增收,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优化。园区运营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对其完成产业协同、产业培育、产业促进奠定了重要基础。除提高园区运营管控效率外,园区通过大数据技术针对产业链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结合政府政策、区位、当地产业结构、园区自身情况等因素进行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垂直标签,对海量的产业数据和企业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招商企业,并持续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融资、政策支持等服务。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Perma Sense Project项目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对瑞士阿尔卑斯山地质和环境状况的长期监控,现场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而是通过无线传感器对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实行大范围深层次的监控;迪拜市政府的垃圾管理部门通过部署无人机机队,在全市范围内监控不良行为,自动提供高清数据照片。
在我国,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过要通过物联网加强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智慧化方面也有了很多探索和创新,福建省海漂垃圾智慧治理系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生态云”等手段,精准摸排沿海地区海漂垃圾分布区域,加快构建海漂垃圾“查、测、溯、治”全链条云管控;湖南省“生态超脑”按“横通纵达、内部贯通”的思路,对全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其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能力。
三、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重点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传统信息建设的首要区别,在于数字化转型要求政府治理、政务服务、城市规划、科教文卫相关服务全面实现智能化、线上化,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将构成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几大核心板块进行解构、重组,进而持续创新政府运行逻辑与方式,以不断顺应社会发展及技术变革的需要。纵观国内外,不少国家已“自上而下”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协同推进城市数字化发展。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当中,有75%的国家设有首席信息官或类似职位。国际范围内,城市数字化转型依然由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是制定治理方针、归拢治理力量、建设治理平台的主要角色,政府数字化建设程度与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高度强相关。而各类数字技术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不谋而合”,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EGDI指数处于“低级别”的国家已所剩无几。电子政务程度较高的国家,其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协同在技术及业务使用上高度融合,目标均为通过“数字工具箱”赋能智慧分析、智能决策、实时决策。通讨建立数据融合平台、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开放等技术平台,支撑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城市治理数字化建设。
表2 数字政务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样例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