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数字内容行业发展现状、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数字内容行业发展现状、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在数字化时代中的折射。随着数字经济浪潮强劲推进,文化数字化飞速发展,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不断被满足,内容消费潜力不断被释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1]这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长期增长乏力的风险。尽管如此,全球数字出版和内容流媒体市场从2022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84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2%,[2]仍保持了旺盛活力;我国娱乐及媒体行业在未来5年预计将以6.1%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强劲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5%。[3]这将为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数字内容领域竞争、拓展全球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内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数字内容产业被视为一个结合了高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新型知识集成产业,[4]涵盖多个细分领域,在产业融合趋势下,细分领域之间边界消融。在过去几年的报告中,数字内容市场风云变幻,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但尚未形成可替代的新兴内容领域,因此本研究在累积多年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延续性和历时性研究,以充分展现产业发展脉络。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用户规模庞大,2022年大部分细分领域用户规模都超过了5亿人,网民渗透率普遍在50%及以上(见图2)。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10.1亿人,渗透率高达95%;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也已超7亿人。但用户规模增速已普遍放缓,大部分已不足10%,在线音乐和网络游戏甚至出现下滑,而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则表现出了逆势增长态势,“泛知识”类内容用户需求旺盛。在上一版报告中提到,数字内容产业的价值结构已经从流量“圈地”走向商业变现,[6]此次数据表现延续了这一趋势。根据本研究测算,数字内容产业大部分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已进入平台期,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将徘徊在2%左右,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直播这3个领域增速较快,分别约为7%、8%和12%。

3D数字内容生产技术是支撑3D内容创作的核心技术,也是支撑虚拟现实、元宇宙沉浸式应用体验的关键之一。3D数字内容生产对象涵盖环境、物体和人,涉及3D建模、可视化渲染和仿真动画等关键技术。近年来,为促进3D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各省市积极推动3D数字内容创新应用发展,出台布局规划。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为3D 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各地也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育人才,提升技术水平,推动3D数字内容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3D数字内容生产技术主要包括3D建模、仿真动画、可视化渲染、感知交互等环节。3D建模将实际或虚构的人、物、景转化为数字化的3D模型,为3D数字内容提供了基础形态。仿真动画通过对物体的形状、材质、动作和环境的模拟,产生具有真实感的动画效果,为3D数字内容提供了生动的动态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投融资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例如3DsMAX、Maya、Cinema4D、Zbrush等等软件均都源自国外。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元宇宙、3D交互等应用需求的增加,对实时3D数字内容生产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关工具包括Blender等。目前,国外3D数字内容生产工具牢牢占据着设计、制造、服务在内的中国市场,同时近年来美对中芯片出口限令造成专业显卡供应不足,对我国3D数字内容生产已造成实质性影响。

数字内容行业市场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数字内容制作行业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由于数字内容制作行业具有应用领域广泛、下游细分市场分散等特点,且数字内容制作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行业内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形式运营,因此我国目前数字内容制作行业市场参与者以中小企业居多,市场格局整体较为分散。

在较为分散的市场格局下,相较于产值较低、利润微薄的小微型数字内容制作公司,具备规模优势的大中型数字内容制作公司在业务可持续性、数字信息技术投入规模及全流程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数字内容制作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和释放,以金融、传媒、教育、电商等为代表的服务型行业对于人性化的交互性理念愈发重视。鉴于数字内容制作行业更突出的制作效果观赏性以及较强的行业延展性,其深度融合性特征将逐步显现,与金融业、传媒业以及传统制造业等行业将逐渐形成“越界、渗透、提升、融合”的多样路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