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应以使能主营业务成功为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度量指标:
1、体验提升:理解客户、丰富客户的触点,关注客户满意度和营收增长;
2、效率提升:运营效率和决策效率的提升,主要关注核心运营能力;
3、模式创新:新的业务,关注开放、创新和生态三个要素。
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许多企业依然对数字化有着许多迷思,不知道数字化转什么,怎么转。
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五个转变成功保障展开分析。
1、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三年疫情过后,实体经济有所回暖,急需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数字化转型恰好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跟发展机遇,过往的产品要升级,商业模式要创新,业务也要开始进行变革了。
2、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县城里面,以往租个门店做生意,基本不用愁什么客源,而现在许多商超里的门店生意都做不下去了,纷纷抱怨互联网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数字化重构了新的商业模式,价值发生了转移。正如互联网上有个段子:用别人的车赚钱,滴滴做到了;用别人的产品挣钱,阿里做到了;用别人的饭店挣钱,美团做到了,用别人的飞机挣钱,携程做到了。
3、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
过往的是短缺经济,今天是过剩经济。
以前做得好看的家具基本不愁卖,而今天做家具的人多了去了,有的人在短视频上做宣传,卖的就特别快,市场需求明显供大于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产品更多的影响受众,让他们买单呢?
这就需要了解客户真实的反馈,完成对客户需求的摸底,然后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产品。
4、要素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们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关联,导致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损耗特别重。
传统的生产要素,要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转变,包含了五个转变:转意识、转组织、转文化、转方法、转模式。
1、转意识:V模型实现业务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
对于多数非数字原生的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可能只是增加了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但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做的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进展。
从 ICT 厂商和企业内部视角来看,叫ABC模型,即智能化(AI),大数据(Big Data)和云平台(Cloud),然而这只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添砖加瓦,它并不是业务的实质。
从客户CEO与业务部门视角来看,叫CBA模型,即以客户为中心(Customer)、回归业务(Business)和架构牵引(Architecture )。
1)C-以客户为中心:商业的本质是要帮客户解决问题,通过价值去唤起价值。
2)B-回归业务:以前是发电的行业,数字化之后还是发电的行业;做生产制造的行业,未来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还是做制造的,业务本身并没有变化。
3)A-架构牵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希望是一张蓝图干到底,蓝图是以客户为中心,然后基于业务本质的认知规划出中长期路线图。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业务和IT之间往往会存在偏差,因此达成共识就显得很重要。时刻谨记以客户为中心,回归到业务本身,以架构做牵引,作为转意识的开始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2、转组织:基于统一数字平台,业务与IT共同开展数字化转型
在传统企业里,数字化转型往往是业务与数字化两张皮,数字化团队和业务团队共同构成一个混合团队,两个团队却又经常在运作问题上互相扯皮。
其一在于语言不通,对于做业务的人来说,许多流程IT的语言是听不懂的,鸡同鸭讲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数字化时代,这不叫鸡汤,这明明是母鸡掉在水里面去了。
其二在于目标不齐,尽管在一个团队里,个人有个人的考核绩效,个人还背着原来功能部门的目标,这样的一个混合团队也是难以运作下去的。
因此,数字化转型需要对组织有一个转变,转变为现在的-产业科技融入业务的典型模式,通常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以参考。
A 总部Sponsor下的业务驱动式
基于统一的数字平台,业务和IT共同推进数字化。
在总部有数字化的执行委员会,每一个事业部里面会形成数字化业务跟信息化管理合成的一个团队,中间有一个数字化业务的事业部,专门来推进整个公司数字化。
数字化的共同基金作为第一个专项业务的扶持,信息化的外包是另外一层管理。类似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采用这种模式比较多。
B 总部集中驱动式
总部有科技规划,各个事业部里把传统的业务剥离开,在科技公司实施数字化业务+信息化实施+IT基础设施共同形成新的事业部。这在银行业是比较常见的模式。
3、转文化:数字化转型强调平台和共享,非单打独斗
以前每个部门都强调价值创造,都想把自己做强,但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更强调“大平台支撑精兵作战”,因此氛围建设、非物质激励和考核机制调整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微软首先提出OKR考核的模式,因其早期考核压力非常大,非常强调个人的责任,微软就有个著名的调侃叫狗咬狗,即这个事情只要我比你强,责任就归你背了,考评的绩效差就归你了。
可以说,微软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是业界的标杆,它的市值一再增长,跟新总裁转变企业文化,强调数字化转型时代里,平台共享的运作模式是有关系的。
而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则强调了个人的有效产生,通过三个维度来共同构成责任结果:为客户创造价值、利用他人产出的贡献,以及对他人产出的贡献。
4、转方法:视业务流程变革与IT费用为投资
所谓的转方法,就是从过去围绕流程建烟囱式IT,变为对象、过程、规则的全量全要素的数字化,通过服务化的IT来快速响应业务的变化。
数字化转型这么复杂的事情,通常需要强大的IT系统做支撑,总而言之就以下五个点。
1)有钱花:有钱不一定是分给个人,变革这件事是要花钱的。某标杆公司一年在流程和IT上面的投入大概占总营收的2.2%,按照标杆公司在鼎盛期间1万亿人民币一年花在数字化上面的钱就有200 多个亿;
2)有事做:围绕主价值流打造大平台支撑的精兵作战;
3)有数据:每年的数字化处理了多少合同,每年是怎么增长,一定要形成数据库;
4)要有IT做支撑:看具体投入了多少的基础设施;
5)办公支撑的全球协同:每年的邮件会议、第三方的会议都呈爆发性的增长。
流程IT不是费用,而应该是投资,能够支撑整个公司业务长久增长。
今天不是讨论应不应该花这个钱,而是考虑花了钱之后,如何为公司长久增长做出贡献,这是今天的管理者应该达成的理念。
5、转模式:以交付服务两岸三中心模型转型为例,全面改变团队协作的方法
转模式是数字化转型变现的最重要手段。
转型之前是项目分散式的交付模式,转型之后则是夹心饼干状的交付模式:上面是集中运营中心OCC,中间包含远程支持的专家和作业,以及一个个项目的运作。下面是现场的融合中心FSC。这样一来,站点数字化、作业数字化和运营的数字化,就能大大提升两岸三中心的交互模式。
1、一套方法贯穿数字化转型全过程
第一步:数字化转型规划,愿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模型;
第二步:变革项目的实施,用变革的方法确保规划落地;
第三步:IT项目持续迭代,IT按产品管理、业务与IT一体化。
2、四类场景实现业务重构:数字化重构业务模式
场景一:数字化作业-减少业务高能耗点
场景二:数字化交易-让做生意简单高效
场景三:数字化运营-实现业务运营模式升级
场景四:数字化办公-构建全方位连接与协同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离不开以上四种场景,其他的场景更多是这四类场景的衍生品。
3、三大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
1、统一的数据底座:难的是第一要有一个规划,能形成整个数据的数据治理的一张蓝图。还有第一数据元数据要形成清洗,只有清洗之后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
2、云化的数字化平台:多数企业都无法构建自己的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借用诸如华为云、阿里云这样比较成熟的数字化平台,来构建整个数字化的沉淀。
3、变革的治理体系-船模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数字化转型依然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要顺势而为,以客户和用户为中心,广泛引用先进技术改造流程,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走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