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初寅(1934.4.8- ),曹村镇西前村人,出身于耕读世家,以读书荣名。林家几代人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为业,从其祖父林上德开始,林家就开设了“林问礼堂”谱局,以修谱为业,传承这门技艺。
林初寅14岁时就随父亲林时生学习修谱和木活字印刷技艺,他很快就掌握了木活字印刷技艺,也了解文史知识和谱牒文化。1952年,其父去世,林初寅挑起了祖传修谱的担子,接续祖父、父亲修宗谱的业务。
林初寅记忆力好,理解力强,修谱手艺佳,获得了许多宗族的信任,在福建、浙江台州等地都曾修过宗谱。他一直坚守着祖传的修谱技艺,并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将孕育在浙江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和深厚的谱牒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让这项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延续。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请您说一下学习木活字印刷术的经历,您为什么选择做谱师?
我没有选择。一个(是因为)我们历史上祖传的,我太太(太爷)本身(是)举人,是修家谱的。父兄也是专门修家谱的,我哥哥是在外面专门搞业务,我在里面修造。印刷、排版、捡字都是我负责的。在平阳(县)、福建(省),温州(市)、台州(市)、玉环(市)都有做过。修谱的话,我们传承了好几代了,祖传的东西,丢了不行。
(第二个因为)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应该对得起国家,把这门技艺代代相传。我交代孙辈,以后要把这个技艺传下去,传下去对我们的国家有利,再不传下去就没有了。我们家里的曾孙林昭麒,叫我太爷的,现在跟我学修家谱。现在他基本上雕刻、排版、写字都掌握了。
二、中心:请您介绍一下修家谱的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我们做家谱的话,首先要(和)宗族里面的头家、族长联系一下,联系以后他同意做家谱了,就定一下时间,订过合同。修谱分好几种,给一家人做一本谱师是“家谱”,要给一房做一谱是“房谱”,给一个宗族做谱是“宗谱”。多少家谱、多少房谱、多少宗谱确定以后,每个丁要多少钱,都说好了,吉日开印。开印(的时候)族中还要发个红包,开印的时间要选起来,哪个时间比较好,日子好一点,对子孙兴旺(更有利)一些。
第二个是“牵红支”。“牵红支”是什么呢?就是用红的线(把家族谱系连在一起),为什么用红线呢?“红线”是代表祖宗的血液,“红的”就是祖公生下你,你生下孩子,这个血脉(传承)、血液用红线代表。谱做好了、完工了,有些宗族里面生活好一点、钱比较丰富的,他就做两天佛事、三天佛事也有,最少的话要做到一天。还要请师公、道士,佛事就要做一两天。做佛事的话我们要祭谱的,谱摆上,族长、宗里、长子孙等要祭拜。拜谱以后有些地方把谱放进谱箱里面,经过几个月以后再开箱,有时间规定的。一个宗谱里面还有凡例,还要调研,女儿出嫁的、有哪些人有功名的,这些信息都要补上的。
图1 宗谱中的支系、红圈及“提”字(供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三、中心:在修完家谱之后,圆谱仪式是什么样的活动?
有些地方生活得好一点,圆谱(仪式)一天、两天、三天都做的。我们在宁波的鄞江(镇),圆谱(仪式)就做了三天。把这个谱放在桌上抬谱,几代人拜族公像,拜过五代后,到每家圆族,走一圈。走你家你家摆一个,所有东西摆起来请一请,水果什么的依照大家顺序摆个水果。这边就是祭谱的话,他们叫“游谱”。家谱里面你家族在哪里,游动到你们那里,是这样子的。
四、中心:您做家谱时用的木活字是怎么制作的?
刻字(的字模),用其他木头不行,要用棠梨木。过去的棠梨木多,现在这边少了,棠梨木都在深山里面有的。过去我们看到棠梨木,材料比较细,不会着水,这样雕出来的字不会粗。一定要棠梨木,现在棠梨木少,少了以后有些人用枣树,雕着就不如棠梨木。
木活字有几种,一个要(做空白字模的)老师傅把它成“本”做起来,做起来以后把木活字再做成一块一块的(字模),大的是五分,小的是三分。这个师傅比较厉害,做字模一定要做成一条一条的,然后再要做得平。这个字(模)不平的话,这五个字模拿起来,码提的话会崩的,刷子一刷就崩起来,所以要平,这个手工就很厉害。做这个的老师傅很少,这里也只有几个人,以前雇的到现在也还是几个人做。现在我们在平阳(县),有个人做这个很厉害。做木活字(字模)不平的话就没办法了。
五、中心:在制作木活字的时候,怎么写反字?学写反字的过程是怎样的?
雕刻部分我们现在雕起来都是要写反字。我们教学生的话,先教他写反字,反字(写好)以后把它雕出来。首先是叫学生把反字看了以后,我们先写给他看,看了以后他要学我们写反字。第二个把这个(反字)印起来,把它反过来给他看,看了再写,再慢慢把它学会,不太容易。
六、中心:看您印刷家谱时需要很多字块,您是怎样捡字的?有什么诀窍吗?
捡字时是这样的,按照宗谱捡字。很难捡的是什么呢?是部首。每一个字都有繁体部首,部首是最后和字一起做的。我们就像查字典一样,按照160个字的捡字口诀,比如把每个木字旁的字(摆一起)。木字旁里面有些点、撇、捺,有些外勾、内勾词都按照规律来学习,不学习捡不起来。找这个字也有规定的,按照这160个字捡字口诀,每个字里面有横、有直、外勾、内勾,要按照这个(口诀)在里面找。
第二个是我们几代人修谱用的排版是“苏式”的,不是“欧式”的。“欧式”是欧阳修修的,他(按照辈分)修的,是“直的”,不是“横的”。每个姓,这个姓的辈分,比如说我们的“初”字一样,整个氏族里面“初”字都印好,再印第二个辈分,再印第三个辈分。“苏式”和“欧式”是不一样的。“苏式”就是“五代一提”,从祖公起顺下来五代,五代下面打一个“提”字,红打了“提”上面去,这就是“五服支图”。现在大部分都是“五服支图”,都是“五代一提”的。过去是“欧式”,现在是“苏式”。“苏式”大家比较能看得懂。这个“欧式”很难看懂的、很难找,现在都改了。
七、中心:您在印刷的时候,用墨有什么讲究吗?
过去的墨比较好一点,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墨汁,现在的买来就可以用,过去不行的。过去是一条一条的,按斤的,一斤几条拿回来把它砍掉,砍了放在瓶子里面泡,泡成之后就是墨水,然后再印刷。过去的墨水它是有胶性的,有牛胶在里面的。如果天气不好的话,燥风比较大,那就印不起来,很难印的。现在都用墨水了,都有卖的了。过去没有的,过去是(固体)墨。而且过去我们牵线划支,都是用毛笔。过去的毛笔一定要用红线凝珠,凝珠是红的,用凝珠来穿线的,现在大部分用圆珠笔。
八、中心:您一直用木活字印刷术制作家谱,有考虑过铅活字或者别的印刷方法吗?
按照我们的看法,铅字不如木活字,为什么呢?因为它字眼很细,很细的话用油印比较好,要用刷子刷的话不如木活字。这个我们都试过了,为什么呢?这个铅字比较细,很容易坏。跟木活字一样,粗的话用得就好,细的话就坏得快。现在在瑞安,做铅字的人很少,就是印刷厂里面有做。
九、中心:您带过多少徒弟?传承情况如何?
我们两个兄弟都带徒弟了,带了20多个(徒弟)都在平阳(县)那边。现在有些年纪都大了,有的过世了,还有5个在那边。我们家(带本地的)少,本地的就带了两个,在我们这个村、镇里面就带了两个,(大部分)都在平阳(县)那边。我现在带的有两个,一个是22岁,(还有)我这个(曾)孙子(林昭麒)21岁(拍摄时当时的年龄)。
十、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您在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展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来我们这里采访的人比较多。我家里摆了一个展示馆做分馆,为什么呢?我过去想把这个(木活字印刷技术)给大家展示得全面一点,我家没有地方,但也只能摆自己家里。我们这两间房子,孩子都搬出去了,我们两个老人在这里摆这些。我摆了好几个,楼上摆几个木活字,我的木活字好多,我们雕刻的地方也是一间一间都安排好,给学生们看,给他们解释、解说。有一次我们的副镇长(来)看,每年好多人到我们那儿去。去年(此处指的是2017年)从北京还是哪个地方都到我们这儿采访了,已经采访过好多次了,去年在祠堂前搞了10天采访等活动,拍了很多,去年(此处指的是2017年)这里人比较多。
图2 林初寅布置的展览室(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十一、中心:您对于中国活字印刷术今后的发展、传承、展示方面有哪些想法?
我的理想是一定要把它传下去,国家每年有补贴我们生活费,我们应该把这个事情(做好)。感谢国家、感谢大家对我们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的关心,我们应该把这个技艺传下去。我现在还是这样想,把展示馆搞得比较好看一点,大家再参观参观。有些学生没有看过,现在都要来看看。之前在温州举办的活动,外国人还来看,(我)还在那里演示,做了两三天,看的人好多。有些学校里,比如中学,有时候会把这些搬过去演示给他们看。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