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原】【教学好玩】札记│“窗户谁叫打开的?”

【原】【教学好玩】札记│“窗户谁叫打开的?”

本文所用图片全部来自百度搜索

【一】

正准备着在劳动节好好休息一下,突然接到任务,5月3日,要为参加省教育学院组织的高级教师研修班的老师们上一堂教学观摩课,还听说,陈日亮老师要亲自点评!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再加上近期实在忙乱不堪,于是想推辞,但一转想,如果摊上的都是好差事,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再说,时常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会多一点工作动力,于是,就答应了。

去年4月参加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当时执教的是《拿来主义》。这次就正好拿这瓶“陈酒”充充数吧!

深夜发个短信告诉日亮老师,日亮老师回:“我本想同你商量是否可以上《雷雨》,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戏剧性。过去听不少教师总是单拿人物语言分析,似乎教成了小说。要让学生从语言中读出戏剧味儿,才符合文章体式,而且能激发阅读的兴趣。你既然已经准备上《拿来主义》,那就不必改了,将来我们再共同探讨。”

我突然有点惶惑,为什么自己总要拿着现成的东西来应付现有的工作?我回复:“您说得有理,我也有同感,要不我改上《雷雨》,我也想尝试一点不同的教法。”

日亮老师估计有点兴奋,回了长长的一段:“《拿来主义》不好处理,会在语句的揣摩上煞费时间,《雷雨》容易启发学生对'对话情节’(这是我创造的概念)戏剧性的揣摩。如有可能,你最好先安排几个学生假期通读全剧或者观看人艺版的话剧,课堂上好与你互动配合。我胡创的'对话情节’概念,从人物语言的角度,也可以换个说法,就是情节性的对话(情节寓于对话,情节对话化),可从中领悟戏剧艺术情节构思的特点与魅力,这样才能避免单一分析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偏失。《雷雨》最为典型,最有内容可探究。”

次日夜里又发来短信说:“我想,所谓探究剧情发展的戏剧性,就是从像是偶然和突然中读出必然和自然,亦即发现生活与性格命运的逻辑。这样就适宜采用比较还原法,当然免不了要联系全剧的剧情。教师可以先拿开头的一个场景做个示范解读,接下去让学生仿照着去合作探究。具体到一节课教到哪里,心中大体有个数就行,不必考虑教学进度,大胆尝试,必有收获!”

其时,我正和家人、朋友在古田县大桥镇,正带着女儿在田野里树林中疯跑,我们正饱览着漫山遍野的红杜鹃,采摘着随处可见的覆盆子、野草莓还有朋友果园里的枇杷、竹笋。

读着短信的时候,突然觉得,心中的一扇窗户正被打开。

【二】

《雷雨》到底要教什么呢?

以前教授《雷雨》的时候,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着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人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教学思路几乎一致:先概述剧情,再分析人物,后归纳主题。稍有点改进的,探究一下“周朴园鲁侍萍之间是否有真爱?”“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等。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似乎都没有突出体现《雷雨》作为话剧剧本这一文章体式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通常都把《雷雨》当成小说来教了。

但要突出《雷雨》的文章体式谈何容易!

如果单一的讲话剧剧本的文体特点,势必空洞单调,学生并不乐意接受,也不容易理解;此外,关于话剧剧本文体特点的内容也很丰富,怎样选择恰当的适宜的教学内容?

考虑良久,最终决定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一个“巧”字,去探究话剧剧本情节安排的独有特性以及“巧合”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其间渗透话剧“动作性语言”的赏析与解读。

课文选自《雷雨》第二幕,主要有两个“巧合”,其一是周朴园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巧遇,其二是周朴园鲁大海父子之间的斗争。在情节安排上,由“巧遇”勾连出周鲁二人三十年的恩怨,由“斗争”牵引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突出体现了剧本在情节安排上具有的“情节高度集中又巧妙勾连”的特点。

接着,围绕“怎样理解剧情中的这些'巧合’?”“'巧合’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巧合之中,蕴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

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是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必然结果。

理解了“巧合”背后的必然性,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旨。

可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鲁侍萍本可以来与周朴园初见面的时候就离开,她为什么还要去关窗?

2、鲁侍萍到底想不想见到周朴园,为什么?

3、周朴园为什么不告诉鲁大海实情,这样做不是可以收买鲁大海,对自己更有利吗?

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终于备好了课,就等着第二天下午上课了。

【三】

阶梯教室坐满了听课的人!

一切就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问“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很巧的事?”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男生回答:“房间里的窗户打开了,这是很巧的事情!”

原文如下: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

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户,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我突然有点慌乱,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思考过“窗户打开了”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只好硬着头皮询问学生:“你认为这有什么巧妙的呢?”

学生的回答含糊其辞,也许他只是感觉窗户打开了有点巧,至于其他,估计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继续询问其他同学,也没有让人信服的回答,估计学生们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有个同学给了很好的提示,他说:“下文周朴园对鲁侍萍说过,关窗户是一个习惯,现在却开着,有点奇怪。”

顿悟,一切豁然开朗!

平常都是关着的,今天鲁侍萍来了,窗户却开着,巧不巧?

谁打开的呢?繁漪!为什么打开呢?繁漪觉的房间里太闷了,就把窗户打开了。

窗户打开了,周朴园不习惯,于是鲁侍萍就很自然地去关窗,这动作很是娴熟,这身影很是熟悉,于是周朴园觉得奇怪,就问“你贵姓”,接着周朴园就含糊其辞地与鲁侍萍攀谈起来,直至最后鲁侍萍亮明了身份。如果没有这打开的窗户,鲁侍萍就不会去关窗,周朴园就不会与鲁侍萍攀谈,也就不会有两人最后的相认,你说这窗户开得巧不巧?

“窗户打开了”真是一个巧妙的安排,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再顺着往下探究,难道窗户没有打开,鲁侍萍就不会与周朴园相认吗?

显然不是!

当周朴园发现,眼前的这个老妈子居然知道不少内情,准备闪避的时候,鲁侍萍紧追不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老爷,没有事了?”这些都表明,鲁侍萍并非不想见周朴园。当然,她并不奢望重提旧情。

曹禺自己说:“她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是因为自己整整受了三十年的苦,万万没有想到,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底到底有多黑。”[摘自《语文(必修四)教师教学用书》]

我对曹禺自己的说法颇为怀疑,虽然他是作者。一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受了三十年的苦,后来又见到了这个男人,她还会想着看看这个男人的心底到底有多黑吗?姑且不论她以前是不是也认为他心黑。

我认为,鲁侍萍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她并没有彻底忘记周朴园。鲁侍萍明白,赶她离开周家,不是周朴园的主意,周朴园也无力主张,所以她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她只恨周朴园“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而袖手旁观。鲁侍萍在周家,和周朴园有单独的房间,还生下两个儿子,周朴园与她的感情不可谓不真。她之所以没有马上走,是心底还有一点点期待。她想知道,以前爱过她的那个多情的富家少爷现在究竟怎么样了。两人相认之后,鲁侍萍说:“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又说:“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可见,在鲁侍萍的内心深处,她始终没有彻底忘记这个曾经爱过她但又狠狠伤害过她的男人。

其二,源自母亲的天性。鲁侍萍很想见见周萍,她不要金钱支票,她只想“见见我的萍儿”,即使她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但“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这便是母亲的天性。

其三,她有倾吐三十年怨恨的心理需求。“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经过三十年的磨难,鲁侍萍已然清醒,她知道自己与周朴园的巨大差异,也明白鲁大海与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但她也需要哭诉,也需要控诉。

由此可见,周鲁两人的相见是必然的,即便那扇窗户没有“巧妙”地打开。

“窗户是谁叫打开的?”

“窗户”是学生打开的,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更深邃的世界。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外事件”,善待并认真思考这些“意外”,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四】

课后,老师们评课,不乏溢美之词,均说突出了话剧剧本的特点,有新意。

我却想,“窗户是谁叫打开的?”

我看了看手机,又看了看学生。

2013年初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