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原标题: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将“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工作。“非遗”体育项目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体育教学内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大“非遗”体育资源投入力度、制定科学的“非遗”体育教学计划、加强“非遗”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非遗”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

树立全面发展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以往,学生更加注重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提升。随着学生运动观念的转变,其在保障身心健康与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更为普遍的诉求。与一般体育活动相比,“非遗”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运动技巧掌握等具有较高要求,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学生参与“非遗”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释放压力、舒缓情绪,进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拳术,注重专注与冥想,被誉为“养生之拳”。此外,“非遗”体育学习涉及历史文化、技艺传承、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舞龙舞狮强调多人协作,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升体育教学内涵。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面临“重技艺轻内涵”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非遗”体育项目,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智慧。比如,中国武术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提倡,师生用心体悟其中的道理,将推动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非遗”体育项目蕴含丰富价值观,包括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等。

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不仅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而且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非遗”体育项目代表着地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纳入高校教育有助于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避免文化资源因社会变迁而逐渐丢失。“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可以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和大量资金投入,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活力。

加大“非遗”体育的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应切实加大“非遗”体育项目的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应增强投入意识,通过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与培训活动,激发保护传承“非遗”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重点强调资源投入对项目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筹措资金。一方面,高校可与文化遗产机构、传统体育团体和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方的支持,并设置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体育项目,定期开展资金使用评估,以确保投入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非遗”体育项目所需场地与设备,与相关厂商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获得专业设备的支持。高校应完善“非遗”体育项目的硬件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确保“非遗”体育项目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

制定科学的“非遗”体育教学计划。制定与“非遗”体育项目融合的、科学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非遗”体育项目,综合考虑项目的文化价值、与教学的适应性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保所选取的“非遗”体育项目具有可操作性,丰富学生“非遗”体育项目体验感。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结合“非遗”体育项目特点,采取示范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强化教师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研究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采用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定期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进而全方位了解“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非遗”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

加强“非遗”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扩充“非遗”体育项目专业教师的数量,通过加大引进力度与培养力度,打造兼具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与“非遗”体育项目传承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提供针对“非遗”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将“非遗”体育项目的历史、技术要点、教学方法等知识作为培训内容,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搭建将“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分享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交流,促进体育教师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交流,加强体育教师对“非遗”体育项目的理解和学习。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颁发荣誉称号、设立科研基金等措施,激发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体育教师在“非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方面贡献力量。

将“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创新尝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探索。深入挖掘“非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价值,进一步探索体育与文化融合建设的路径,推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迈向新台阶。

(钱子君,作者系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讲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