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坚持五个“抓手” 文化工作在大湘西精准扶贫中发力作为

坚持五个“抓手” 文化工作在大湘西精准扶贫中发力作为

  今年初,湖南省文化厅明确全省文化工作要着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即文艺创作攻坚战、文化民生攻坚战、文化产业攻坚战和文化保护攻坚战,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扶贫对接、事业与产业并举,对大湘西地区实施工作倾斜、项目倾斜和资金倾斜。

  咬定青山不放松,大湘西坚持抓项目促发展,抓活动促惠民,抓保护促利用,抓产业强内功,抓培训强队伍,用文化之水精准滴灌大湘西的每一寸土壤,以文化发展推动精准扶贫,舞动出一幅幅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一年时间过去,大湘西以文化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取得了哪些成效?探索出哪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抓项目促发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湘西地区的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吃透用好政策,着力文化项目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想方设法上项争资。截至目前,今年全省向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争取文化文物类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亿元,其中,大湘西地区3.5亿元,占比43.75%。省本级下拨文化文物类专项补助资金2.3亿元,其中,大湘西地区4865万元,占比21%左右。这其中,根据大湘西地区文物资源的实际,加大了文物保护项目的申报和支持力度,今年来,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文物保护项目273个,大湘西占78个,落实到位资金6亿余元,大湘西2.5亿元,占比41.6%。省本级下拨文物类资金共2950万元,其中,下拨大湘西925万元,占比31.4%。另外,我们积极向文化部争取资金,对大湘西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给予设备购置补贴,每个5万元,全部给全省51个贫困县的300个社区,其中,大湘西地区占189个。

  二是因地制宜做强优势项目。在大湘西地区重点规划、重点投入、重点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抗战文物保护展示等一批带动性强、辐射广、影响力大的文化项目,取得了重要突破。7月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区域文化形象和影响力。正在推进侗族村寨和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遗项目,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当地群众迅速走上致富的道路。如绥宁上堡侗寨,申遗让遗产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年均人平纯收入从申遗前的1250元增加到5300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观。在国家文物局实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库中,全省有28个传统村落列入,大湘西地区占19个,其中,怀化高椅古村、湘西州双凤村、张家界石堰坪村等3个村落列入首批试点村。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乾州古城等古城古镇保护项目抓紧实施。这些项目的实施,发挥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大湘西区域文化形象,改善当地民生的积极作用。

  三是培本固原做实基础项目。立足基础,着眼长远,重点推进大湘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在文物资源保护方面,积极开展资源普查与申报,大湘西文物资源总量大幅提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74处,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在非遗资源保护方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12个国家非遗项目、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30个省级非遗项目、13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得到有效保障,保护传承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抓活动促惠民

  一是大力支持大湘西文化惠民活动。一方面,省级院团文化惠民活动向大湘西倾斜。目前,省级院团全省巡演共139场,赴大湘西地区演出60场,其中,“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38场,“雅韵三湘”演出22场。另一方面,加大大湘西文化惠民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大湘西地区基层文艺院团配置28辆流动演出通勤车,为县级公共图书馆配送了14辆流动图书车,支持大湘西地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二是大力支持大湘西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活动。支持以凤凰县苗族四月八“跳花节”、泸溪县“中原祈福节”、城步县六月六“山歌节”、绥宁县四八“姑娘节”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庆的举办,并逐步形成品牌。支持湘西州“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乡”活动,举办了过土家年、过苗年、山歌会、苗歌会等民族年俗活动和木偶戏、阳戏、辰河高腔等非遗展演活动。支持怀化市加强通道侗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新晃夜郎文化、麻阳长寿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大湘西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湘西州打溜子等项目赴悉尼等地参加2015年“欢乐春节”活动。组织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等3个项目及5位传承人参加了第33届中国牡丹文化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织大湘西地区非遗项目参加“2015年海峡两岸文创展”等。

  抓保护促利用

  一是确保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名片。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州、县相关部门上下共同努力下,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积极主导推进老司城遗址的申遗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今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永顺老司城遗址作为中国世界遗产的唯一申报项目,被批准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老司城遗址是让湖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湖南的一张文化大名片,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正能量,提升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对于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方面,积极推进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争取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资金1527万元,抓紧实施湘西龙山土家族织锦和怀化通道侗锦等两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建设,试点数量占全省的50%。

  三是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园区建设。坚持大保护大利用理念,按照文物本体保护好、文物内涵挖掘好、周边环境整治好、功能设施完善好、当地民生改善好的“五好”标准,积极推进里耶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芷江和平文化园等园区建设。8月,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顺利向社会和公众开放。9月底,永顺老司城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

  抓产业强内功

  一是资金支持重点倾斜。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申报方面,全省通过文化口申报并获得支持的项目有91个,其中,大湘西地区有17个项目入选,占全省总数的18.7%,共获得引导资金710万元,占比20.3%。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吉首谷韵文化广场、荆坪古村、洪江古商城、张家界魅力神歌、宝庆竹刻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影响力大的项目,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扶持特色演艺产业发展,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魅力湘西》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投资近2亿打造的《烟雨凤凰》顺利上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是推动银企资本对接。5月28日,全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合作对接会召开,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与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办公室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大湘西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凤凰古城文化基础设施、洪江古商城、通道万佛山、新晃夜郎古国等15个项目获得支持,合作额度近35亿元。

  抓培训强队伍

  一是大力实施“三区”人才计划。贯彻落实中组部、文化部等5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加大大湘西人才支持力度,选派活动策划、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站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712人,实现大湘西地区受援县市100%覆盖,加强机制、资金、政策保障,有力推动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全省各县市组织的“欢乐潇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选派人员充分利用该平台组织、辅导累计近800个节目参加各乡镇的文艺汇演活动,特别是产生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原创节目参加汇演,充分发挥了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