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定律:
Q1/Q2 = N1/N2,H1/H2 = (N1/N2)2,P1/P2 = (N1/N2)3。
注意:如果叶轮直径改变或水泵转速改变,NPSH将发生变化。
举例:
流量 200 l/s,扬程37.5m,选用水泵型号ASP200B,叶轮直径360mm,转速 1450RPM,效率 87% 工况点轴功率 84.5kW。
如果转速变为1000RPM,根据相似定律此时流量和扬程及功率为多少?
N1=1450RPM,N2 = 1000RPM;
Q1=200l/s,Q2=Q1×N2/N1= 200×1000/1450=138l/s
H1=37.5m,H2=H1×(N2/N1)2=37.5×(1000/1450)2 = 17.8m
P1=84.5kW,P2=P1×(N2/N1)3 = 84.5×(1000/1450)3 =27.7kW。
水泵轴功率计算:
选择电机时要考虑:安全系数,水泵单台运行与并联运行。
切削定律:
计算方法:
从零点与已知最大叶轮直径点相交,计算公式。
D =要求的工作点叶轮直径;D1=已知叶轮直径;
H =要求的工作点的扬程;
H1=从零点与D1直径曲线交点处扬程。
选型依据:
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泵,需要哪些条件依据?
水泵流量;运行水泵台数及备用水泵台数;
水泵扬程;水泵吸入口压力;
水泵数量;供货范围;
供电条件 (频率,电压…);
是否配有变频设备;
介质类型(如:清水or乙二醇?冷冻水?冷却水?河水?海水?…);介质温度。
尽可能按照买方要求的参数、型式、材料等选型,其他的解决方法可做为选择。
如果买方对水泵的转速和噪音要求不高,那么综合考虑扬程、流量、NPSH值满足的情况下选择最便宜的和高转速的泵型。
选择的水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内工作 。
选型时注意设计扬程与实际运行扬程差异,可以适当微调(下调)设计扬程值,至水泵的高效点,这样更安全。
泵的选型:
1、介质的特性:介质名称、密度、粘度、腐蚀性、毒性等。a.介质名称:清水、污水、石油等。当介质含气量>75%时,最好选用齿轮泵或者螺杆泵。b.密度:
离心泵的流量与密度无关;离心泵的扬程与密度无关;离心泵的效率不随密度改变;
当密度≠1000Kg/m3时,电机的功率应该为一般功率与介质相对清水密度比的乘积,以防电机过载超流 。c.粘度:介质的粘度对泵的性能影响很大,粘度过大时,泵的压头(扬程)减小,流量减小,效率下降,泵的轴功率增大。
当粘度增加时,泵的扬程曲线下降,最佳工况的扬程和流量均随之下降,而功率则随之上升,因而效率降低。一般样本上的参数均为输送清水时的性能,当输送粘性介质时应进行换算。
d.腐蚀性:介质有腐蚀时,采用抗腐蚀性能好的材料。e.毒性:考虑密封方式,可采用干气密封等。
2、介质中所含固体的颗粒直径、含量多少。根据颗粒直径、含量多少,可选择采用单流道、双流道、多流道形式的叶轮。颗粒含量>60%时,考虑采用渣浆泵。3、介质温度:(℃)高温介质需考虑密封材料的选择及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介质温度偏低时,考虑采用低温润滑油和低温电机。4、所需要的流量(Q)a、如果生产工艺中已给出最小、正常、最大流量,应按最大流量考虑。b、如果生产工艺中只给出正常流量,应考虑留有一定的余量。c、如果基本数据只给质量流量,应换算成体积流量。5、扬程:水泵的扬程大约为提水高度的1.15~1.2倍(使用于补水泵只给出系统图需要计算扬程的状况)。如遇到只给出最小流量、最大流量及相对应的扬程,应尽可能按大流量选择。因为:a、高扬程的泵用于低扬程,便会出现流量过大,导致电机超载,若长时间运行,电机温度升高,甚至烧毁电机 。b、小流量泵在大流量下运行时,会产生汽蚀,泵长时间汽蚀,影响水泵过流部件的寿命。
泵的并联:
1.两台泵的吸入、排出管路相同—管路特性曲线相同;
2.两台泵的流量、压头相同—泵的特性曲线相同; 3.对于“泵”的特性曲线,同一压头下,两台并联泵的流量等于并联中单台泵的两倍;(注意:对于单位重量的流体,在各泵中获得的能量是相等的。) 4.并联后总流量增大,但低于原独立的单台泵流量的两倍。
泵的串联:
1.两台泵的流量、压头相同—泵的特性曲线相同;
2.对于“泵”的特性曲线,同一流量下,两台串联泵的压头等于并联中单台泵的两倍;(注意:流过两台泵的流量是相同的。)
3.串联后总流量、总压头增大,但压头低于原独立的单台泵压头的两倍。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975644476@qq.com
本文链接:http://chink.83seo.com/news/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