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饺子简史

饺子简史

  没有哪一种食物像饺子一样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饺子堪称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几乎重大节日都要吃它。春运大潮汹涌澎湃,人们扶老携幼地奔波在旅途中,都是盼着在除夕全家吃一顿团圆饺子。   饺子的历史可追溯千年。1978年在滕州市的薛国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一座可能是春秋中晚期的薛国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一套青铜礼器,其中一件铜簠里摆放着一些食品,它们呈白色,个体为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研究人员经考察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今天饺子和馄饨的 “祖形”。1981年5月,在重庆市忠县一座东汉 (或说三国时期)古墓中出土了所谓的 “庖厨俑”,据说在其厨案上发现了花边形饺子的模型。   在饺子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 “扁食”、 “匾食”、 “饺饵”、 “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 “月牙馄饨”,唐代称饺子为 “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 “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 “饺子”、 “饺儿”、 “水点心”、 “煮饽饽”等等。   现存确定无疑的最早的饺子实物,是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的。随葬的一只木碗中摆放了若干饺子,其外形完整,形如半月,与现代饺子几乎完全一样。经专家鉴定,这些饺子的皮为小麦粉,馅则难以辨认。   饺子最初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蘸料吃,而是像馄饨一样连汤吃的。饺子和馄饨都是北方面食文化谱系中代表食品,在饺子面世之前,类似的食品就是馄饨。北齐颜之推曾在 《颜氏家训》里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说明这种偃月形馄饨在当时已颇为流行与普及。颜之推说的这种食物虽仍有 “馄饨”之名,却已具备 “饺子”之形。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 “分家”,也从唐宋正式开始。唐代多称饺子为 “汤中牢丸”,宋元时多称之为 “角儿”、 “扁食”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 “水晶角儿”、 “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 《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 “市罗角儿”、 “诸色角儿”。元忽思慧 《饮膳正要》卷一也记录有 “水晶角儿”、 “撇列角儿”、 “时萝角儿”等。   宋代称饺子为 “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大约到明清时,饺子在整个中国北方便已成为定俗,饺子的称谓也更加多样化,除 “角子”、 “扁食”、 “饺儿”等前代既有称谓外,还有 “水角儿”、 “水点心”、 “水点儿”、 “汤角”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