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当非遗遇上了科技,苏绣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紫砂壶的花纹和样式到底是怎样烧制而成的?融合了文化与故事、技术与技艺的建湖杂技诗剧会带来怎样的视听感受?让南京金箔一张仅0.0001毫米厚度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非遗+文旅”深度融合的淮剧实景秀是如何俘获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带着这些好奇,我们和《非遗里的中国》一起走进江苏吧。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将在五一期间邀您一起走进水韵江苏,领略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新活力。节目将于5月2日(周二)晚20:00档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本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影视演员杨童舒一起相约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淮剧小镇,漫步山水庭园,邂逅近30项极具江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南北交融和水韵吴风。

这些非遗技艺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也有近年因影视剧而火出圈的绒花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还有地方色彩浓郁的淮剧、大丰瓷刻以及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得益于传承人的守护与代代相传,如今,这些技艺不仅浸润着江苏这片土地的独特历史文化,还蕴藏着年轻人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当代解读与注脚。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当传统苏绣和创新技术相结合

会有怎样的惊奇际遇

有了SMA记忆金属的加持

仅靠触摸,苏绣便有了花会开,蝶会舞的魔法

从平面二维绣品摇身一变为立体动态绣品

世界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便应运而生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近看有细节,远看呈立体

58个人用时三年绣成苏绣作品《西出长安》

是苏绣从工艺品演变成艺术品的一处注脚

两根针、两个绣工、聚精会神

依靠熟练完美地配合才能制作完成双面异色绣品

他们让苏绣变成了国礼

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紫砂也叫五色土

可通过不同紫砂原矿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独一无二的颜色

吕氏绞泥为紫砂壶设计和创新增添了新元素

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样式的特色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繁复精湛、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

形成了紫砂“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姿百态的器型

生发出“美以致用,和而不同”的中华美学精神

出于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喜爱和钦佩

李玉刚跨界非遗,不仅让古音融入紫砂

倾情创作的歌曲《相承》也将在节目中首发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作为南派杂技的代表

建湖杂技融合了吴越文化与汉楚文化的双重特点

既不乏阳刚之气,又兼有婉约之美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它

插上诗剧的翅膀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淮剧的念白,杂技的功夫

如今,它不仅注重技术,更注重艺术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五百张捶打好的金箔厚度等同于一根头发

从25毫米厚的黄金变为0.0001毫米厚的金箔

中间需要无数次的锤打压制

从0.02毫米厚粗压条到0.01毫米厚的半精压

到0.0007毫米厚的金叶子再到0.0003毫米厚的金开子

然后还要继续锻打

才能完成金箔制作的全过程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金箔能打到如此薄的厚度

秘密武器在于新型乌金纸的应用

它是中国独立研发的新型材料

“非遗+科技”使得金箔不仅可以更薄

而且出箔率也提高了30%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金箔制作中还有一个核心工艺

便是出具

也就是把金箔用鹅毛伴着口风挑入柔软细致的毛胎纸内

如何完成这一动作

不仅对鹅毛的挑选大有考究

而且对技艺、环境的要求都很高

须得平心静气、调节气息,在均匀的呼吸之间方能完成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当淮剧与文旅相结合

它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从传统舞台演出到融合文旅实景的表演

游客可以深入穿行于表演现场

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漫游体验呢?

《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一起见证非遗的奇绝之技

古傩遗响,梨园奇葩

当传统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

又会带来怎样的意外之喜

毋庸置疑

创新演绎是其未来发展值得考究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