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组织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我们将在本公众号和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陆续推出、展示各项目资源采集工作成果,以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敬请期待。本次,我们将集中展示“中国活字印刷术”项目的采集成果。

本篇,让我们来了解“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的生平和从艺经历。

视频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资源采集工作——中国活字印刷术口述访谈成果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

(注:该片拍摄于2018年11月,片中人物、机构信息和有关统计数据等,均为当时时间节点下的表述,部分信息现已发生变化,特此说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于2020年10月29日去世,享年65岁。王超辉在世期间,全心投入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实践与保护,不遗余力地传承授徒,为该项目的传承发展坚守一生。

感谢王超辉老师对此次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及拍摄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谨以此片纪念王超辉老师!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王超辉(1955.12.28—2020.10.29),平阳坑镇东源村人。1974年,19岁的王超辉拜谱师铨坤为师。初学入门,宗谱使用的繁体字让他犯难,但王超辉拼命翻读字典,遇到生字,就抄在纸上随身背诵,凭借着勤奋、坚韧的性格,一年多的时间让他记住了许多字,打实了识读繁体字的基础。

雕刻木活字既要细心,又要掌握好刀法手劲,还要练好一手毛笔字。这毛笔字还与一般写字不同,要反写,王超辉经过反复地练习,逐渐摸索出许多诀窍。在成为谱师后,他还向谱师增纯(字朴如)请教文史知识和谱牒修撰的要义,提高修谱的综合能力。

随着,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不断被人们关注,许多媒体纷纷前来,以王超辉为采访对象进行报道。他经常受邀到全国各省市现场演示木活字印刷技术,以纯熟的技艺和扎实质朴的解说扩大了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和传播。他不断加强谱牒文化学习,勤奋地操持木活字印刷技术,用认真的态度、上佳的印刷材料和高超的技艺水平,为有修谱需要的宗族献上饱含着心血的宗谱。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木活字印刷术的?是如何成为谱师的?

我18岁开始跟我同宗的堂哥一起学的。以前农村里面的手艺工都没有做生意,这也是一个手艺。做木活字印刷手艺人比其他手艺工可能比较安稳一点,赚钱比较高一点。当时我们农村里面都没有人读书,我还读过几年书,比较聪明一点,就跟着木活字印刷的老师学,和堂兄一起做家谱。

我是从1974年开始学的,做家谱印刷。我看过捡字,这个字块东一个、西一个捡过来,放在“版”里面。看别人捡字容易是容易,但是这个字块都是繁体字,不认识的字就比较多,就比较麻烦了。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想这个字是什么字啊?后来学一个月以后,思想开放起来了,一边排版,一边印刷,认识的字比在学校读书认识的还多一点,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这个技术。

到第二个月,我们造字块造得很快了,排版排起来,自己慢慢地压紧一点,偷偷地印刷。后来再学一个月,这个字会刻了,但是印不起来。我们写一个字,(拿)这个刀慢慢挑一点出来,挑出来看看这个字,感觉没有刻好。(就是这样)边学习排版、印刷,边学习雕刻(字块)。我对木活字印刷的兴趣特别高,一年后我们就出师了。后来到第二年我自己接过来业务,自己可以单独做一个做家谱的老师了。

二、中心:您在学习木活字印刷术时,是如何学习写反字的?

开始很难学,这个字一反,一下看不清楚,看不懂了。要看个几天时间,正反要看清楚了,这个字也是一种老宋体,特别难看懂。我以前读书读的是简体字,笔划很少。现在看繁体字笔划有这么多,一下子真的不认识。不认识的话没办法,只能打开字典查,原来繁体字是这样子,慢慢看,慢慢学。一边学搞家谱生活,一边在学校读书,学了很多的文字。

三、中心:您在制作家谱前是先去采访、开丁吗?采访、开丁的过程是怎样的?

对。搞这个家谱首先我们要接一下业务,业务接好,选个日子开始“开丁”。开丁的时候,都会在祠堂里面点个灯,点个蜡烛,放个炮。把谱拿起来在祖公像前拜一下,再拿出去(采访),就是“开丁”了。采访的时候,对人口变动都要登记,有的女儿出嫁,出嫁到什么地方,女婿叫什么名字,主要就是对一个宗族的文化历史的记载。

现在有的人读书都是大学(毕业)比较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都要登记起来的,哪一年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了,(在家谱上)“毕业生”字打起来,觉得有点荣誉,就是比较光荣一样。有的在某一年在哪个地方当过什么官职,都要有个记录。一个人的出生年月,去世时间,记录下某年某月,坟墓的位置等信息都有。说到生过几个女儿、几个儿子都有,这些都很详细地记载起来。

宗族人口多,采访的时间就比较长一点。有时就推出来几个负责人,这个房由你负责,另一房由他负责,都有安排很多负责人一起进行。现在都是在本地(修谱)的人比较(少),外地人比较多。

四、中心:请您说一下用木活字做家谱需要多少流程和工序?

(做)家谱一共算起来,大致有十来套工序。首先是刻字,这个技术要求比较高一点。要把这个字慢慢写在木头上面,很难写,你如果写得好,就会刻得好。有的小的字,笔划这么多写都写不起来,怎么刻?首先要学写,每天慢慢写起来,再慢慢刻出来。

然后捡字,排版,印刷,印起来以后还要打红圈、红线,然后页码盖起来,比如110或者是81。(这些页码)打好以后,把纸一张一张分开,分好一张,再重新拿过来一张折起来,折起来装订,也是一张一张拿过来,做个洞订起来,订起来以后,裁平、包线,还有封面……算起来工序要十几道。

圆谱仪式也很多。我们瑞安山区和平原地方有一些不同。平阳(县)那边也叫过道士,有念经、做佛事的,(圆谱)要三天三夜的也有,摆起来也是很热闹的。瑞安到温州那边,有些圆谱仪式(的形式)就是演戏。把谱放在桌子上面,从一个地方慢慢地抬过来,后面很多人敲锣打鼓,走来走去。我参加过很多圆谱仪式,尤其是在温州其他地方,每个宗族住在外地的人很多,有的一头羊送过来,猪也是一头,放在桌子上面很多。一个宗族人口也是很多的,(所有圆谱仪式需要的东西)放在桌子上面,20张桌子摆起来,抬来抬去,一个地方打个圈过来的也有的。

木活字印刷术在温州地区,有的老前辈、有文化的人比较喜欢。木活字是一种古老印刷,一种老宋体,这个字体印起来比铅字大一点,也看得清楚。可能经过300年、400年,也会保存好,字不会褪,是很好的一种文化传承。

五、中心:您年轻的时候做家谱时的收入,会比其他行业高一些吗?改革开放以后,谱师的生存状况如何?

(过去做木活字印刷)比其他手艺工还是高一点。以前赚钱很辛苦的,没有工厂、没有做生意,都是在村里面劳动,赚不来钱的。以前有的人家修家谱,宗族人口多,自己干活干不了,叫我帮助他搞家谱,我帮过很多人修谱。帮修谱的话,一天算起来,(干其他活儿)的人一天一块二这个钱都赚不到,我们帮他一天要两元钱,夜里加班也另算工资,做其他(活儿)赚不到两元钱。我们(能赚)两元钱是很好的,也是个高级的手艺工,为了赚钱还是(选择)搞家谱。

我们瑞安温州地区一直在修家谱,每个地方都有祠堂,都有宗族。修家谱大多十来年一次,对宗族来说很重要。(改革)开放以后,做家谱的人和以前差不多,没有比以前多。搞这个家谱都是手艺工,饿不死,吃不饱,就是这样子的。想赚钱赚得比较多,还是选择去做生意。

六、中心:谱师这个行业以前有什么规矩吗?这些规矩现在有哪些变化?

这个规矩就是以前修谱都是在祠堂里,传男不传女,过去都是男的修家谱。以前我们像老先生一样的,我在外面采访,在祠堂里面留下个女子觉得不好。以前儿子是可以(出去修谱的),女儿是没有出去的。现在女孩、男孩都是一样,都可以去学这个家谱,传男传女都是一样了。现在还有几位女谱师。

七、中心:您用的字模是怎么制作的?在材质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基本是地方的一个传统。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他要看过、用过,知道是什么木头,才能制作字模。这个木头有纹路的,有横流、竖流,木匠老师对这个懂的话,我的字模是这么大的,高度和宽度是多少,他自己搞起来,我需要5000块,他就搞5000块,(需要)10000(块)就搞10000(块),我基本一次性买过来,都是着急用的。

(做字模)基本都是用棠梨木,棠梨木木料特别好,纹路细,水打上去不会膨胀,其他的木头水打上去要膨胀起来的,印过10来张,这个字模就不能用了。或者水打上去再刷刷,一天时间都不到,字模就会有点模糊,不能再用了。而我们用棠梨木做字模,有次是给杭州食品公司雕的一个版。我们天天印,印过十来天,印过1万多张差不多,字模还是好的,水上去之后不会膨胀起来,不会弯来弯去,其他的木头,水一(打)就膨胀起来,弯曲起来。而棠梨木不会多吸水,比较好。一定要用棠梨木,其他的木料,比如枣树,我用得不习惯。可能其他的树木(用来做字模),我们印刷后可能100年保存不到。我们用过棠梨木的,有的是200年过了还是好的,其他的木头可能会烂掉。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图1 王超辉在雕刻字模

八、中心:制作字模的过程中,写反字有什么技巧吗?

首先排版这个字是反的,天天看,要看得习惯,后来刻字,这些写的反字就都记住了。实际上(写)反字跟正字差不多。如果没有排过版,没有做过印刷,你要看这个正(字)和反(字)区别很大。我天天在这里排版,看得习惯(后),看这个反(字)和正(字)就差不多。写字也是一样,正到反差不多,就是一种习惯。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图2 王超辉在写反字

九、中心:您雕刻的时候有什么要领吗?刻刀有什么讲究吗?

这个木头有纹路的,有横流、竖流。刻字首先要打过横刀,横刀打过以后打竖刀,竖刀都是打左边打一半的,“撇”打在上口,“捺”打在下口。后来是转过来挑,慢慢挑,挑出来,首先挑过一半,这一半竖的,后来挑到差不多了,看还太粗一点,再慢慢改细一点,这就是修刀,慢慢修刀一下,就是这样子。

刻字是反的也是一种传统,可能打刀打过以后没有转过来是不好挑的,一定要转过来,这个撇刀撇过了,捺刀都要打过一半了,怎么刻,还有多少字要留起来的(都是需要考虑的)。

刻刀没有多讲究,我们都是自己做的。主要这个刻刀锋口比较快一点、细一点,都是自己磨起来的。有的人刻字会刻,磨刀磨不起来。磨刀也是有方式的,不要磨得太重、太轻,锋口不要反了,摸一下就知道这个锋利(度)是不是可以刻的。磨得太细,如果刻大的字的时候有点力气,刀的这个头就会断掉,磨刀也是很难磨的。

十、中心:您捡字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和诀窍吗?

有,这160个字(捡字口诀),主要是根据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来的口诀),要(根据捡字口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这个顺序把字块放进字盘。记住这个字在什么地方,造字比较方便一点,没有记住这个捡字口诀,字放什么地方,就不清楚了。还没学捡字先学捡字口诀,要记住、知道,这个字在什么地方。没有记住,很难找的。我们基本都是用五言的捡字(诗),用“君王立殿堂……”这种的,这样方便(记忆)。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传承人访谈篇

图3 王超辉从字盘中捡字

十一、中心:制作家谱对版式有要求吗?您是如何进行排版的?

排版一个叫做“欧式”、一个“苏式”。“苏式”就是名字小的、出生年月是小的、是“横的”,排起来要打红圈的、划红线的。“欧式”是欧阳修创造的一种方式,全部都用大的字,竖的,一个宗族里面,(按照)辈分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摆放。这个版的字排起来,用(坏的木块)放下面垫起来压紧,压紧以后墨在上面打上去,这样字模就不会拖动,放在上面好印刷。

十二、中心:您觉得在印刷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吗?印刷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印刷跟天气有关,现在下雨天进行木活字印刷比较好印。如果现在到冬天了,有太阳,有干风,这个墨水打少一点马上就干了,不好印。主要在春天、夏天这两个季节比较好印一点。

木活字印刷难度很大,墨水淡太淡了点,浓太浓了点,一下就不均匀,印出来的家谱字迹有浓和淡就不好了。基本墨水(浓度)差不多,印起来把谱打开看,基本均匀就会好看。整个家谱印起来看一下,字印起来清晰不清晰,墨水浓淡均匀不均匀,这样就全部看得清楚。基本印刷完成,100张纸打开,浓和淡基本差不多,这样就是好的。

十三、中心:您提到了用墨对印刷的影响,那么用墨有什么讲究吗?

有的墨汁胶性比较重的买过来,纸印起来胶有点太重,一拉就会撕掉,胶性不要重,墨汁一定要质量比较好一点,这个印起来(好)。我们以前用手工磨出来的墨汁(是)真正好的,印起来比较亮一点。

十四、中心:您作为谱师可以维持生计吗?有年轻人学习木活字印刷术吗?

还是价格太低,赚不了钱。其他搞这个家谱的人,后来都跑到外面做生意了,留下来我们几个老前辈都是60多岁,年轻人有几个,现在不多了。年轻人就是这样子学修谱的,他上代人有学的,当做责任一样进行传承。就是上辈让下辈人一定要学,这样子有几个年轻的人。

我们也是有个责任,如果我的儿子没有学起来,可能会受到(当地)文化局的批评。我应该也担起一个责任,让我儿子一定学起来,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他跟我学十来年了,排版、印刷、刻字都会,基本全套流程差不多了。早两年我修谱忙,有些活儿就是他负责的,就是他自己做事。我曾经带过四五个徒弟,现在年纪大了,不收了。

十五、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对您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您对中国活字印刷术今后的传承有哪些想法?

文化和旅游部对这个也很重视,一年,我有2万元的补贴。媒体、记者来这儿进行采访的也很多,我们也都要配合他的任务。政府对木活字印刷术这么支持,我们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传承的重担,把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给下一代,一定做好传承。

最新文章